文體 5.
展現故事情節的戲劇
原始歌舞一路發展,到了漢代,產生了百戲,百戲是民間表演藝術的泛稱,《漢文帝篡要》載:“百戲起於秦漢曼延之戲,技後乃有高以雜技為主。
、吞刀、履火、尋橦等也。”可見百戲是對民間諸技的稱呼,尤
漢代百戲中比較有名的《曼延之戲》,其中的“曼延”有兩種解釋,古籍中“巨獸百尋,是為曼延”中的“曼延”兩字是形容巨獸的長而大的。
“魚龍曼延”則是魚龍變化的意思。這兩種“曼延”都屬於“曼延之戲”。這種舞蹈具有古代圖騰舞蹈的痕跡,在表演時還保留一些神秘的氣氛。古籍中描繪道:
巨獸百尋,是為曼延。神山崔巍,欻從背見。熊虎升而挐攫,猨狖超而高援。怪獸陸梁,大雀踆踆。白象行孕,垂鼻轔囷。海鱗變而成龍,狀蜿蜿以蝹蝹。含利颺颺,化為仙車。驪駕四鹿,芝蓋九葩。蟾蜍與龜,水人弄蛇。奇幻倏忽,易貌分形。
文中形象地描繪了人們在有關場合模仿各種動物歡欣起舞的戲劇 場麵。漢代《曼延之戲》顯得很有層次,但是每一種表演之間又沒有必然的邏輯關係。首先,一隻熊和一隻虎在巍峨的山中相遇,它們一見麵就開始互相搏鬥起來。
然後是一群猿猴跳躍追逐、登高攀援的情形,很快一隻怪獸又出現了,它把大雀嚇得縮首縮尾,東躲西藏。緊接著出現的倒是和平景象,大白象帶著小白象漫步緩行,大白象甩著大鼻子,小白象邊走邊悠閑地喝水。
接著表演進入高潮,也就是魚龍相變。當大魚忽然變成長龍以後,它開始蜿蜒舞動起來,給人以驚喜和美的享受。然而,變化還沒有到此結束。一隻含利獸,一開一合地張著嘴,轉眼之間變成了一輛駕著四匹鹿的仙車,車上有美麗的華蓋。蟾蜍、大龜緊接著相繼出場。
因此,《曼延之戲》不僅有奇形怪獸,而且還加上了“易貌分
形”的幻術表演。從中可以得出結論,也就是《曼延之戲》中巨大的假形表演,是一種事先規劃好的表演。《東海黃公》也是漢代樂舞中非常著名的一出節目,這個節目在晉代學者葛洪所著的《西京雜記》中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原文是:
餘所知有鞠道龍善為幻術,向餘說古時事:有東海黃公,少時為術能製禦蛇虎,佩赤金刀,以絳繒束發,立興雲霧,坐成山河。
及衰老,氣力羸憊,飲酒過度,不能複行其術。秦末有白虎見於東海,黃公乃以赤刀往厭之,術既不行,遂為虎所殺。三輔人俗用以為戲,漢帝亦取以為角抵之戲焉。
山東臨沂漢畫像磚中有表現《東海黃公》故事的一幅圖,畫像中黃公頭戴麵具,執刀而立,徒手抓住老虎的一條後腿,使其欲逃不得。老虎回頭向黃公做張口怒吼之狀,頗為傳神。
《東海黃公》表現出人虎搏鬥的戲劇場麵,但它不像一般的百戲那樣,由兩個演員上場競技,以強弱決定輸贏,而是根據特定的人物故事演出的一段情節。戲裏人物的造型、衝突的情 境、勝負的結局都是規定好的,其間還有舉刀祝禱、人虎相搏等舞蹈化的動作。
它突破了古代倡優即興隨意的逗樂與諷刺表演,把“戲”的幾種因素初步融合起來,為後來的“戲劇”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礎。因而,它帶有一定的戲劇因素。
從《東海黃公》開始,人們將雜技、雜耍、樂舞等多種表演手段融合起來表現一定的故事情節,這就誕生了對“戲”的有意編排。因此,《東海黃公》常常被看作是我國劇本史的發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