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年紀事 1.(1 / 2)

編年紀事 1.

編年體是我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編年體記錄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於我國。它是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曆史事件,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曆史事件的聯係。如《資治通鑒》,它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也是我國編年體通史的傑作。

紀事本末體是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書體例。首創者是南宋的袁樞,他的《通鑒紀事本末》就采用這種體例。除此之外,還有《明史紀事本末》、《聖武記》等。

首部編年通史—資治通鑒

北宋時期,有個小孩叫司馬光,在他7歲的時候,行為舉止就像個

成年人,聽到有人講說《左氏春秋》,他就喜愛上了這部書,然後回

去給家人講解,就能講述其中的大概要旨。從此以後,司馬光手不釋卷,以至不知饑渴寒暑。一次,一群小孩在庭院中遊戲玩耍,一個小孩登上甕缸,失足落入缸中,大夥都逃棄而去,隻有司馬光搬起石頭砸破甕缸,缸水迸發流出,落水的小孩因此而得救。此後京城洛陽間把這一故事畫成圖畫,從此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就流傳開來。在宋仁宗寶元初年,司馬光考中進士甲科,那年他剛滿20歲。他

生性不愛奢侈華麗,皇上賜喜宴,喜宴上獨有他不戴紅花,同伴們對他說:“君主的賞賜是不可以違背的。”於是他才插上了一枝紅花。

後來司馬光被任命為奉禮郎。當時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在杭州,於是司馬光要求改任簽蘇州判官事以便侍親,得到朝廷準許。

在此期間,司馬光的父母都去世了,司馬光開始守喪。因為過度悲傷,司馬光的身體變得虛弱。守喪期滿後,司馬光又回到朝廷繼續任職。素有知人之能的大臣龐籍極力推薦他,並予以重任。

在司馬光任並州通判期間。西夏人總是想侵吞麟州一帶的良田,因此這塊地方成為大患。

這時,負責靖邊的龐籍命令司馬光前去按察巡視,司馬光建議:“修築兩個城堡來控製西夏人,招募百姓耕種,耕種的人多,那麼買進糧食的價格就會低,也可以漸漸解除河東高價買進糧食遠距離運輸的憂患。”龐籍同意了他的建議。但麟州將領郭恩勇猛而又狂妄,帶領部隊連夜渡過屈野河,卻沒有設防,結果被敵人消滅,龐籍因此獲罪去職。

司馬光3次上書自責引咎,沒有得到朝廷的答複。後來龐籍去世了,司馬光為了報答龐籍的知遇之恩,對他的妻子好比自己的母親,撫養他的兒子好像自己的兄弟,當時人們都稱讚司馬光是個賢人。

有一次宋仁宗得病,著名的諫官範鎮首先提出建議,皇帝繼承人沒有立定,天下人寒心但不敢作聲。這時,在並州的司馬光聽到後接著提出建議,並且寫信勉勵範鎮以死相爭。

後來,司馬光麵見宋仁宗說:“我過去任並州通判時,上呈了3個奏章,希望陛下果斷切實實行。” 宋仁宗沉思了很久說:“莫非是想選擇宗室做繼承人嗎?這是忠臣之言,隻是人們不敢提及而已。”司馬光說:“我說這事,自己認為必死無疑,想不到陛下如此開

明並采納。”宋仁宗說:“這有什麼害處呢?古往今來都有這樣的事。”司馬光退下後一直沒有聽到詔命,又上疏說:“我從前進呈建

議,估計馬上會實行,現在寂無所聞,未見動靜,這一定有小人說陛下正當壯年,何必馬上做這種不吉祥的事情。小人沒有長遠的考慮, 隻是想在匆忙的時候,援立與他們關係很好的人而已。”宋仁宗看到此疏,大為感動地說:“把此疏送往中書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