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韜略 1.
西周末期,周宣王連年征戰,國力消耗得很厲害,社會矛盾加深。公元前771年,西周最終滅亡了。東周時期,周天子的勢力不斷減弱,而各諸侯的勢力卻不斷增強,動搖了周朝宗主國的地位。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爭奪地盤,擴充勢力,征戰不已,社會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方麵,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個時候,軍事家和兵法家及統兵將領,熱衷總結戰爭經驗,探討戰法與陣法的變化,研究兵法理論,並著書立說,兵法理論及思想因此有了重大發展。先秦兵法理論所取得的成就對後代兵法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豐厚的基礎,起到了奠基性作用。
兵聖孫武著《孫子兵法》
在西周周惠王統治時期,諸侯小國陳國發生了內亂,一時間兵戎相見,人人自危,人們紛紛逃離陳國。陳厲公的長公子陳完預感到大禍即將殃及自己,為了活命,他也匆忙逃離了陳國。
忙於逃命的陳完一時間不知道逃往哪裏。他忽然想到了齊國。齊國瀕臨大海,物產豐富,更為重要的是實力強大。當政的齊國國君齊桓公在大臣管仲的輔佐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果,齊國一躍成為一個稱雄於諸侯的大國。陳完決定逃往齊國避難。
陳完逃到齊國後,改姓田氏,成為管理手工業生產的“工正”之職。經過幾代之後,田完的五世孫田書已經成為齊景公王朝的大夫。
田書在一次戰爭中立了大功,齊景公十分高興,就把樂安這塊地方封給了他,作為他的采邑,並賜姓孫氏,田書也就成了孫書。
孫書有一個兒子叫孫憑,字起宗,在齊景公朝中為卿。大約公元前535年前後,孫憑的一個兒子出生了,新生命的降世對於這個正處於鼎盛時期的家族來說,無異於錦上添花。
這個新生命出生的當天晚上,同在朝中為官的孫書和孫憑父子倆都趕回家中。全家上下自主人到仆人都沉浸在無比喜悅的氛圍之中。
孫書決定給孫兒取名為“武”。武的字形由“止”、“戈”2字組成,能止戈才是武。這是孫書對孫兒的極大祝願。
孫書還給孫兒取了個字,叫“長卿”。“卿”為朝中的大官,與大夫同列。孫書為齊大夫,孫憑為齊卿。他們希望孫武將來也能像他們一樣,在朝中為官,成為國家棟梁。
如他們所願,孫武自幼聰慧睿智,機敏過人,且勤奮好學,善於思考,富有創見。更令他們欣喜的是,小孫武特別喜歡軍事。每當孫書、孫憑自朝中回到家裏,小孫武總纏著他們,讓他們給他講故事。他特別喜歡聽打仗的故事,而且百聽不厭。
漸漸地,在一旁侍候孫武的奴仆、家丁也都學會了講故事。於是,當祖父和父親不在家時,小孫武就纏著他們給他講故事。
除了聽故事,小孫武還有一個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尤其是喜歡看兵書。孫家收藏的兵書非常多,《黃帝兵書》、《軍誌》、《軍政》、《軍禮》、《管子兵法》及上自黃帝、夏、商、周,下到春秋早、中期有關戰爭的許多竹簡,塞滿了閣樓。
小孫武喜歡爬上閣樓,把寫滿字的竹簡拿下來翻看。有不明白的問題就請教家聘的老師,甚至直接找祖父、父親問個明白。
有一次,孫武讀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他不明白,就跑去問老師:“先生,祀是什麼?戎是什麼?”
老師想今天孫武問的問題倒是簡單,於是隨口說:“祀是祭祀,戎是兵戎。”
孫武接著問:“祭祀是種精神的寄托,怎麼能和兵戎相提並論為國家的大事呢?”
老師感覺有些奇異,一時答不出來。
孫武振振有詞說道:“隻有兵才是國家的大事,而且是君臣不可不察的大事。”
孫武8歲時,被送進“庠序”接受係統的基礎知識教育。在所有的課程中,孫武最感興趣的是“六學”中的“射”和“禦”。
受尚武精神的影響,齊國從國君到士兵,都以勇武為榮。“射”和“禦”是齊人首練的武技,主要用於長距離的攻擊,是軍事活動的重要手段。
齊人向來以“射”術和“禦”術的高低為榮辱,這已成為一種社會風尚。要想出將入相,為國家重用,首先必須練好這兩門科目。
孫武對“射”和“禦”作出了比其他學生多數倍的努力。他刻苦練習,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很快,孫武就成了掌握這兩項技能的同輩中的佼佼者。
孫武沒有滿足,更沒有就此止步,依舊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此時,孫武心中朦朦朧朧有一個理想,那就是長大後要像他的祖父孫書、叔父田穰苴一樣,成為一名馳騁疆場的大將軍。
在孫武勤練“射”和“禦”期間,齊國內部矛盾突發,且愈演愈烈,四大家族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已經白熱化了。孫武看在眼裏,急在心裏,為了不糾纏其中,他萌發了遠奔他鄉,另謀出路施展
自己才華的想法。
他把目的地定在了地處南方的新興國家吳國。他認為新興的吳國是他才能施展和實現抱負的理想地方。大約在公元前517年,18歲的孫武攜帶妻子鮑氏、小兒子孫明和仆人們,從山東逃奔到了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