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韜略 1.(2 / 2)

進入吳國境內後,孫武在吳都姑蘇郊外結識了從楚國潛逃來的楚國名士伍子胥。二人一見如故,結為密友。孫武在姑蘇西南的穹窿山隱居下來。

孫武和家人住在穹窿山,過著自耕自作的隱居生活。山塢中平疇田陌可供耕作,宜於農桑,適於飼養禽畜,種植菜蔬。

雖說這裏濃蔭蔽日,溪泉潺潺,卻並不顯得潮濕,高地茅舍,僻靜幽深,交通都非常便利。孫武除了幫助家人從事耕作,幹點農活,幾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兵法研究上。

孫武離開齊國時,把自己喜愛的古兵書和自己撰寫的兵法十三篇,全部帶到了吳國。輾轉了好幾個月,現在終於可以靜下心來,認真閱讀和研究了。他不停翻閱著這些古兵書,對自己撰寫的兵法十三篇一遍又一遍地進行修改。

孫武還花費大量時間,對穹窿山及其周圍的太湖、其他山脈等環境進行了實地勘查,掌握了翔實的地理資料。

孫武將掌握、了解來的吳國的一些具體情況,比如吳國和楚國的關係等,充實進兵法十三篇中去,使兵法十三篇更符合吳國國情,更適合吳王及其大臣的取向。孫武堅信,吳國就是他建功立業的地方,就是他實現全部理想的地方。

孫武新結識的密友伍子胥和吳國公子光是好朋友。在光成為吳王闔閭後,伍子胥向他推薦了正在隱居的孫武。伍子胥稱讚孫武是個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曠世奇才。闔閭開始不信,伍子胥不厭其煩,反複推薦孫武,一個早上就推薦了7次,闔閭終於答應接見孫武。

孫武見實現自己遠大抱負的機會來了,就帶著修改完成的《孫子兵法》十三篇去見吳王闔閭。見麵後,闔閭說:“今日請先生進宮,是想借此機會探討一下兵法,先生身邊的幾位將軍,是我朝的幾員老將,他們都身經百戰,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先生來自齊國,我們想聽聽吳國外的用兵之法。”

孫武環顧四周,看眼前陣勢,知道吳王要來考驗自己。吳王對一位老者說:“你作戰經驗豐富,你講講如果深入敵國作戰,要遵循什麼原則呢?”

老者慢條斯理地說道:“在我看來,率軍深入敵國,振奮士氣、統一軍心是極為重要的,要注意修養士兵,安撫好他們的家屬,使他們沒有後顧之憂,安心訓練。千萬不可率疲憊之師與敵軍戰鬥,士兵隻有積蓄起足夠的力量才能鬥誌昂揚。”

然後,吳王又問孫武:“先生又有什麼高見呢?”

孫武說:“我想,士兵遭遇無路可走的境地也可以激起他們作戰的勇氣,當士兵走投無路,陷入絕境的時候,就什麼都不怕了。如果隻有死路一條,拚出生命作戰或許還有一線生還的希望,這樣的軍隊往往能展示出意想不到的戰鬥力。

“還有平日裏整頓軍隊是十分必要的,軍隊裏要嚴格禁止謠言、迷信的傳播,以穩定軍心。”孫武滔滔不絕,析理透徹,說得眾人不住點頭。大談一番後,孫武獻上了寫著《孫子兵法》的竹簡。

闔閭粗略一看,便頻頻點頭稱讚。由於時間已經太晚了,闔閭隻得帶回宮去仔細觀看。闔閭仔細讀過後,十分驚喜,感覺孫武將兵戰論述得真是太透徹了。可以說字字珠璣,篇篇華章,真言警句,比比皆是。僅僅五千餘言的一部兵書,深刻闡明了兵戰的利害關係、戰爭規律、將帥素質和勝戰要求。

《孫子兵法》是一部內容完備、結構嚴謹的兵法謀略專著。在書中,孫武把與戰爭有關的軍事問題,分為十三篇加以論述。各篇既能獨立成章,相互之間又有密切的聯係,上下承啟,前後銜接,渾然一體。《孫子兵法》十三篇,分別為: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

計篇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並製訂作戰計劃。這是全書的綱領。

作戰篇主要是講廟算後的戰爭動員。謀攻篇是講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軍形篇和兵勢篇是講決定戰爭勝負的兩種基本因素:“形”和“勢”。

虛實篇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回,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最後以多勝少。軍爭篇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

《孫子兵法》是孫武在總結商、周、春秋時代戰爭經驗的基礎上,融入個人對戰爭的精心研究所獲得的成果。其實用性和指導性非常強,其中針對各種各樣的情況,都有專門論述,其準備、應對之法簡潔有效,具有針對性,被廣為援用。

《孫子兵法》軍事思想科學、豐富,戰略戰術變化無窮,集“韜略”、“詭道”之大成,是兵家的謀略寶庫,被尊為“談兵之祖”、“兵經”和“兵學聖典”。其博大精深的軍事內涵和邏輯縝密嚴謹的論證對後世軍事理論的創作起到了啟蒙和借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