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經驗 5.(1 / 2)

實戰經驗 5.

李筌著十卷《太白陰經》

唐玄宗時期,有個叫李筌的隴西人,他自小非常喜歡神仙之道,

甚至到了癡迷的地步。為了讓自己的修道成仙之夢不受打擾,李筌多

年隱居於嵩山少室山。李筌經常遊曆名山,廣泛采納方術,來提高自己的修煉。機緣巧合,一天,李筌在嵩山虎口岩的石室裏,發現了一本《黃帝陰符經》,素書朱漆,盛放在玉匣中,上題:“太平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謙之藏諸名山,用傳同好。”由於傳本年代久遠,已經糜爛,李筌將書的內容抄

寫下來,經常拿出來讀一讀,但讀了有數千遍,始終沒有明白其中的義理。

李筌沒有辦法,決定將此事先放一放,等以後再說。一次,他西遊來到驪山,驪山又稱“酈山”,是秦嶺北側的一個支脈,東西綿延20餘千米,最高海拔約1.3千

李筌正在欣賞驪山美麗景色時,迎麵走來一個老婦人。隻見這個老婦人頭頂挽著高髻,四圍之發下垂,穿著襤褸,手扶拐杖,其形貌和一般老婦有些不同。隻見她坐在路旁看著野火燃燒著一棵樹,自言自語地說:“火生於木,禍發必克。”

李筌在一旁聽後十分驚異,就接著問老婦人說:“這是黃帝陰符中的句子,老母是從哪裏得來的?又提到它?”

老婦人回荅說:“我讀此經已有三元六周甲子了,你是從哪裏得到的?”李筌恭恭敬敬地向老母叩了兩個頭,告訴了他所得到這本書的時間和地點。

老婦人說:“你這少年的顴骨貫穿於生門,而命門齊於日角,血腦未減,心影不偏,德賢而好法,神勇而樂智,可真稱得上是我的弟子嗬!然而,你四十五歲的時候當有大難。讓我救你於危難吧!”於是,拿出丹砂書寫符籙一道,掛在拐杖一端,讓李筌跪下接受了這道符。

做完這些後,老婦人坐在一塊大石上,給李筌講述了《黃帝陰符經》的義理:

《陰符經》總三百字,一百字演說道,一百字演說法,一百字演說術;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國安民之法,下有強兵戰勝之術,都是內出心機,外合人事,觀其精微,黃庭八景不足以為玄;察其至要,經傳子史不足以為文;任其巧智,孫吳韓白不足以為奇,非有道之士,不可使聞之。故智人用之得其通,賢人用之得其法,正人用之得其術,識分不同也。如傳同好,必請齋誡而授之,有本者為師,無本者為弟子也。不得以富貴為重,貧賤為輕,違者奪紀二十本

命,日誦七遍益心機加年壽,每年七月七日寫一本藏於名山石岩中,得加算久之。

說完這些後,老婦人說道:“現在時間已到申時了,我的麥飯已經做好,我們同吃吧。”

說完,老婦人從袖裏取出一個瓢,讓李筌到山穀中去取水,舀滿了,瓢忽然重有100多斤,再努力往上拿,就是拿不上來,最後沉到泉中去了。

李筌沮喪地返回來,卻發現老婦人已經不見了,在原處隻留下一些麥飯。李筌沒有多想,他把這些麥飯吃了下去,令他感到奇怪的是,從此他再也沒有饑餓感了,也就不再吃飯了。李筌將事情前前後後想了一通,最後認定這個神秘的老婦人就是傳說中的驪山老母。

李筌細細回想老婦人所講的《陰符經》義理,再結合自己所得的《黃帝陰符經》的內容,日夜咀嚼,不知過了多少個時日,在一個寂靜的晚上,他終於將這部《黃帝陰符經》融會貫通,並且明白了其中的義理精髓。李筌決定結束隱居生活,走出少室山,為造福天下百姓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