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經驗 6.(1 / 2)

實戰經驗 6.

軍事百科的《武經總要》

宋鹹平二年,即公元999年,曾公亮出生於一個顯赫的官宦世家。很小的時候,曾公亮就表現出與眾不同來。與大多數孩子不同,他相貌奇特,器宇不凡,更為可貴的是,他誌向遠大,有著遠大的抱負。

1022年,23歲的曾公亮代表家族進京祝賀仁宗登基。宋仁宗十分高興,授予當時還沒有功名的曾公亮為大理評事。

沒想到,曾公亮立誌從正途出仕,不願意走家族蔭蔽之路,因此,沒有去赴任。

1024年,曾公亮考中進士甲科第五名,被任命為越州會稽知縣。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公亮謹記這個為官準則,任上盡職盡責,克己奉公。

1028年,他治理鏡湖,想辦法使滔滔湖水泄入曹娥江,使湖邊民田免受了洪澇之苦。

由於政績卓著,幾年後,曾公亮被晉升入京,任國子監直講,後改作諸王府侍講。不久,升任集賢殿校理、天章閣侍講、知製誥兼史館修撰。

1048年,宋仁宗下詔,讓官吏獻言獻策,振興大宋朝。曾公亮積極上疏,他條陳六項舉措,都是針對當時積弊所發的改革建議,深得仁宗的賞識。

1056年,曾公亮升任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與宰相韓琦共同主持朝中政事。

曾公亮不但勤於政事,而且十分重視邊防和軍事建設。曾公亮曾熟讀兵書,對軍事理論有著高深的見解。他曾針對時弊提出“擇將帥”以加強武備的主張。他說:

擇將之道,唯審其才之可用,不以遠而遺,不以賤而棄,不以詐而疏,不以罪而廢。

他認為造成將領不稱職的原因,並非沒有將才,而是挑選將領時沒有要領,使人人不能盡其才。他建議選將必先試其才,所試有效,方給顯官厚祿以重其任,然後委其命而勿製約,用其策而無懷疑。

正是由於曾公亮熟諳軍事理論,對軍史有著較深的研究,宋仁宗才命他和端明殿學士、工部侍郎丁度主編一部兵書。兵書定名為《武經總要》。

實際上,《武經總要》的編撰與當時統治者的統治思想有著緊密的關係,公元 960年,原五代時期後周殿前都檢趙匡胤發動著名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而做了北宋的開國皇帝,即宋太祖。

趙匡胤靠掌握禁軍起家,又是以兵變方式奪得政權,因此深知掌握軍隊的重要。他當了皇帝以後,一方麵想方設法陸續解除了一些帶兵老部下的軍權,另一方麵加緊了朝廷對國家主力軍禁軍的直接控製,抑製和改變了唐朝以來地方藩鎮割據的局麵,同時加強了國家對武器製造業的集中管理。

北宋王朝在國都汴京建立了大規模的兵器生產作坊,即南、北作坊,又建立了弓弩院,專門生產各類刀槍甲具和遠射兵器。

太祖趙匡胤親自督查兵器作坊武器的生產情況,975年,他每隔十天便查核一次各種兵器的質量。最高統治者的高度重視,使得當時的軍械生產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南、北作坊的武器年產量達 3萬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