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之計 1.
明清時期,屬於多事之秋,戰亂不斷,也由於此,兵學興盛。明朝初年,朝廷十分重視武備,對兵學資料搜集整理,曾下令“求四方遺書,設秘書監”,兵部還曾奉命將武經七書發給武職官員學習。清朝雖然對兵書查禁較嚴,但兵學亦有所發展。
總體來看,明清時期的兵學是在複雜鬥爭中曲折前進的。為了適應客觀需要,軍事理論家和兵學家根據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軍事理論和軍事裝備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守城保寨的思想和開拓進取的思想參差其中,兵學謀略也表現出與時俱進的特色,折射出了那個時代應有的智慧之光。
劉基傳奇著《百戰奇略》
1311年7月,一個男孩降生於浙江青田縣南田鄉一家農戶,男孩被取名為劉基。小劉基自幼聰慧過人,而且十分好學。他讀書的速度極快,據說可以一目七行。12歲時便考中了秀才,鄉間父老都稱他為“神童”。
1324年,14歲的劉基進入郡庠讀書。讀書時,他跟老師學《春秋》。這是一部晦澀深奧、言簡意賅的儒家經典,很難讀懂,尤其初
學童生一般隻是捧書誦讀,不解其意。
但是劉基卻不同,他不僅默讀兩遍便能背誦如流,而且還能根據文義,發微闡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師大為驚訝,以為他曾經讀過,便又試了其他幾段文字,劉基都能過目而識其要。老師十分佩服,暗中稱道:“真是奇才,將來一定不是個平常之輩!”
1327年,劉基進入郡庠的第三年就離開了那裏,跟隨處州名士鄭複初學程朱理學,接受儒家經世致用的教育。劉基的過人聰慧又有一次打動了老師。鄭複初在一次拜訪中對劉基的父親讚揚說:“您的祖先積德深厚,庇陰了後代子孫。這個孩子如此出眾,將來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門楣。”
劉基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無一不覽,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更有特殊愛好,潛心鑽研揣摩,很快就十分精通。
有一次,他探訪程朱理學發端之地徽州,得知歙縣南鄉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書》,便秘密地前往覆船山探秘,他在這裏發現了一本叫《奇門遁甲》的書。
這本書使他掌握了豐富的奇門鬥數知識。劉基更為有名了,家鄉的人都把他和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和唐朝名相魏徵相比,都說他有孔明和魏徵之才。
1333年,23歲的劉基赴元大都參加會試,一舉考中進士。1336年,劉基被朝廷授為江西高安縣丞。在任上,他勤於職守,執法嚴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績,因此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
此後,劉基陸續擔任了大大小小的官,由於受小人的排擠,劉基對當官失去了興趣,遂辭官隱居起來,過起了愜意的世外桃源生活。
元朝末年,反抗元朝統治的運動風起雲湧,在眾多的起義隊伍中,以朱元璋為首的起義隊伍勢力很大,並且受到人們的擁護。劉基順應時勢,輔佐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建立了大明朝,為建立新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
劉基極富文才武略,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八百年,後知五百載,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他有極高的文采,寫有很多有名的文章,著作有《鬱離子》、《寫情集》、《春秋明經》等。
在軍事方麵,傳奇兵法著作《百戰奇略》出自他手。《百戰奇略》是一部兵學奇書,它不僅繼承了我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精華,而且對某些問題有一定發展。比如,關於速戰速決和持久防禦的作戰原則問題,《百戰奇略》認為,在我強敵弱、我眾敵寡,勝利確有把握的情況下,對來犯之敵,要采取速戰速決的進攻戰。但在敵強我弱、敵眾我寡,勝利無把握的情況下,則應采取持久疲敵的防禦戰。
這種能夠根據敵我力量對比的實際,不同情況采取不同作戰原則的指導思想,比《孫子兵法》單純強調的“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的速勝論主張,無論在認識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有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