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之計 2.
戚繼光抗倭經驗成兵法
公元1528年,戚繼光生於山東濟寧一個武將家庭。戚繼光自幼就顯示出非凡的一麵,他與很多孩子不一樣,他很喜歡讀書,讀了很多儒家和兵學方麵的書,特別對軍事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樂趣。
公元1544年,17歲的戚繼光子承父業,任登州衛指揮僉事。兩年後,戚繼光被批準負責管理登州衛所的屯田事務。
這個時候,倭寇更加囂張了,武裝掠奪我國的東南沿海一帶,給東南沿海一帶的漁民及其他百姓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山東沿海一帶也遭受了倭寇的入侵。
戚繼光眼看著同胞生活在危難之中,心急如焚,他立誌殺賊,於是寫下了表達自己意願的詩句:
小築漸高枕,憂時舊有
盟。呼樽來揖客,揮塵坐談兵。
去護牙簽滿,星含寶劍橫。封侯
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1553年,戚繼光受張居正的推薦,升任都指揮僉事一職,管理登州、文登、即墨3營25個衛所,防禦山東沿海的倭寇。
戚繼光抗倭的心願終於有了一個可以實現的機會,他決定傾盡全力,以牙還牙,以血還血,痛擊入侵的倭寇。
山東沿海防線自江蘇、山東交界處,一直延伸到山東半島的北端,長達幾千千米。海防線這麼長,而衛所的兵力又有限,怎樣設防才好呢?戚繼光開動腦筋,思謀良策。他通過和當地官員、百姓,特別是漁民們交談,了解到一年之中倭寇活動最猖獗的時間是在3、4、5月和9、10月間,又了解到這幾個月間的一般氣候和風向,以及船隻可能停靠的地方。
在了解到倭寇活動規律之後,戚繼光便按照時間和地段重點設防,同時,對衛所進行整頓,加強訓練,嚴肅紀律提高戰鬥力,這樣固守了山東海防線,倭寇很久不敢來此竄擾。
兩年後,1555年,戚繼光被調往浙江都司僉事,並擔任參將一職,防守寧波、紹興、台州3郡。
浙江地區倭患嚴重,戚繼光一到任,見軍隊素質不良,於是向上司提出“招募新兵,親行訓練”的建議。
在得到批準後,戚繼光親自到義烏、金華等地招募農民、礦工3000餘人,組成新軍,稱“戚家軍”。戚繼光自己訓練這支隊伍,經過嚴格訓練,這支軍隊成為熟悉軍紀、法度、熟練手中兵器,能夠奮勇作戰的隊伍。戚繼光根據南方多沼澤的地理特點製定陣法,又給這支隊伍配備火器、兵械、戰艦等裝備。
戚繼光訓練義烏兵,完全廢棄了明軍原來的衛所編製和舊的作戰規則,新創立了以鴛鴦陣為基礎的編製和作戰方法。鴛鴦陣的編製是古代軍事史上劃時代的一個創舉。此陣法按照兵器協同的要求組成,根據需要還可臨時變化,使得軍隊戰鬥力大大提高。
在練兵期間,戚繼光有感於練兵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總結自己的練兵和帶兵打仗的經驗,編撰成一部兵書《紀效新書》。這部兵書既是他在浙江練兵、作戰的經驗總結,同時也是此後抗倭戰爭中練兵、作戰的指導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