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之計 4.(1 / 2)

用兵之計 4.

揭暄潛心著《兵經百言》

1613年揭暄出生於江西廣昌旴江鎮一個書香門第,他的祖父為郡庠生,父親為邑廩生。揭暄自幼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秉性,可以概括為“少有奇氣,喜論兵,慷慨自任”。

在成為明代縣學“諸生”時,揭暄所學十分廣泛,對諸子、詩賦、數術、天文、軍事、岐黃等術無所不涉,其研究也頗為精深。揭暄喜歡了解世事,有“獨好深湛之思”的嗜好,當時的人常以“才品

兼優,德學並茂”稱呼他。

1645年,江南地區南明政權反抗清朝的統治,先後發動多起抗清活動。揭暄與父親、好友何三省、駱而翔舉義兵,在閩、贛邊境的建寧、廣昌、長汀一帶抗擊清兵,與南明兵部侍郎揭重熙領導的抗清大軍互為犄角之勢。

1646年,揭暄所部歸明唐王朱聿鍵節製。他向唐王上言天時、地勢、人事及攻守戰禦機要等策被采納,被授以兵部職方司主事,一年後,揭暄被調為宣諭使吳炳副手,前往江西安撫諸營,到瑞金時聽到父親殉難的消息,十分悲痛,傷心之餘,他決定辭官不做,隱居山林。

在隱居期間,物換星移,清朝已經確立全國的統治地位。清康熙帝聞聽揭暄的大名,多次派人召他出來當官。揭暄對當官已經不感興趣,他以年邁多病的理由推辭了宣召。

揭暄靜下心來,潛心研究,致力於著述。其著述涉及軍事、天文、曆史、地理等諸多領域,其真知灼見,為海內外學者所推崇。

在眾多的著述中,揭暄最大的貢獻當推其費盡心血的軍事名著《揭子兵法》。《揭子兵法》分“智”、“法”、“術”3卷,計一百篇,亦稱《兵經百言》、《兵經百篇》、《兵鏡百篇》、《兵法百言》、《兵經百字》、《兵法圓機》等。

《兵經百言》繼承了古代優秀的軍事思想,並結合作者自己的研讀心得和清代的軍事實踐,用當時較為通俗的語言進行了闡述,對一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兵經百言》將軍事上各方麵的問題概括歸納為100個字,每字之下有一段論述,又大體按權謀、形勢、陰陽的分類標準,按內容屬性分為智、法、術3篇。

上卷智部,28字條,主要講設計用謀的方法、原則,共收28字,即:先、機、勢、識、測、爭、讀、言、造、巧、謀、計、生、變、累、轉、活、疑、誤、左、拙、預、疊、周、謹、知、間、秘。

中卷法部,44字條,主要講組織指揮及治軍的方法、原則,共收44字,即:興、任、將、輯、材、能、鋒、結、馭、練、勵、勒、恤、較、銳、糧、行、移、住、趨、地、利、陣、肅、野、張、斂、順、發、拒、撼、戰、傅、分、更、延、速、牽、勾、委、鎮、勝、全、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