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之計 3.(1 / 2)

用兵之計 3.

茅元儀抗金著《武備誌》

1594年,茅元儀出生於浙江吳興一個書香門第家庭。祖父茅坤是

當時著名的文學家,父親矛國縉是當朝的工部郎中,可謂出身官宦之

家。在家庭的熏陶下,茅元儀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尤其喜歡讀

兵書,對曆代兵書可以說熟讀百遍。小茅元儀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十歲那年,家鄉吳興遭受了異常大災,太守在召集官吏及富戶議論救災時,竟然沒有人響應。茅元儀見此情況,隨即請求父親將家裏儲藏的數萬石糧食,全部救濟給災民,為此,災民萬分感謝。茅元儀成年後,更

加勤奮學習,那時他已經熟諳軍事,胸懷韜略。他對長城沿線的“九邊”之關隘、險塞,都能口陳手畫,了如指掌,這份能力叫那些帶兵打仗的將領們交口稱讚。

正當茅元儀立誌報國之時,東北建州女真族崛起,其首領努爾哈赤於1616年,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政權,自稱大汗,建元“天命”。

兩年後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借口,興師討伐明朝,一時之間,遼東地區戰火紛飛,戰亂四起。當時,明朝廷的大權被一夥閹黨把持,這夥閹人不學無術,結交奸佞,排除異己,致使明朝國運衰落。受此影響,明朝軍隊戰鬥力低下,幾無還手之力。

在後金軍隊的猛攻下,明朝軍隊全線潰敗,明軍戰敗的消息不斷傳來,朝廷內外為之震驚。茅元儀也十分焦急,他跟隨大學士孫承宗在遼東地區監察明軍戰備和作戰情況,還與同僚鹿善繼、袁崇煥、孫

元化等人一起,在山海關內外考察地形,研究敵情,協助孫承宗作戰,抵禦後金的進攻,並到江南籌集戰艦,加強遼東水師,提高明軍的戰鬥力。

在孫承宗指揮下,明軍在遼東地區收複了九城四十五堡,茅元儀也因功勳卓著,被舉薦為翰林院待詔。

麵對明朝軍隊武備鬆弛不振的局麵,茅元儀於焦急憂憤之時,發奮著書立說,刻苦鑽研曆代兵法理論,將多年搜集的戰具、器械資料,治國平天下的方略,曆時十五年輯成一部兵書,鑒於書中的主要論述內容和撰述的目的,茅元儀將這本書起名叫《武備誌》。

《武備誌》是一部綜合性兵書。這部綜合性兵書於天啟元年,即1621年刻印。自此以後,這位年輕學子聲名大振,以知兵之名被到處傳揚。

茅元儀文武雙全,當時的人稱他:“年少西吳出,名成北闕聞。下帷稱學者,上馬即將軍。”他一生著作頗豐,著有《武備誌》、《督帥紀略》、《複遼砭語》、《石民未出集》、《暇老齋雜記》、《野航史話》等60多種,數百萬言,其中對後世影響最深遠的著作當推《武備誌》

《武備誌》共分為240卷,200多萬字,738幅附圖。全書由兵訣評、戰略考、陣練製、軍資乘、占度載五部分組成。

兵訣評18卷收錄了《武經七書》,並選錄《太白陰經》、《虎鈐經》的部分內容,加以評點。在這卷中,茅元儀對《孫子兵法》的評論最多,表現出對《孫子兵法》的推重,他認為學兵學不可不讀《孫子兵法》,說:

先秦之言兵家者六家,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謂五家為孫子注疏可也。

戰略考33卷,以時間為序,從戰略的高度選錄了從春秋到元各代有參考價值的六百餘個戰例。所選戰例注重奇略,如,吳越爭霸,勾踐臥薪嚐膽、乘虛搗隙;馬陵之戰,孫臏減灶示弱,誘敵入伏;赤壁之戰,孫劉聯合破曹,巧用火攻等等。其所錄戰例大都是以奇謀偉略取勝的,在緊要之處均有所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