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原始 2.
春秋時原始青瓷得到提升
東周又可以分為春秋、戰國兩個階段。春秋時期的瓷器的燒製更加集中和專業化。此時燒製的瓷器,和西周原始瓷器相比,質量又有提高,在胎質燒結性能和器表施釉技術等方麵已不同於原始青瓷。
春秋瓷器的器型有斂口、深腹圓鼓、平底罐,斂口、扁圓腹、平
底瓿,斂口、淺腹圓鼓、平底盂,大敞口平底碗和器蓋等。在造型上有精致的加工,多仿青銅器,如提梁三足鼎、整套編鍾等。
春秋原始瓷如意紋筒形罐,斂口,束頸,折肩,筒形深腹,平底。肩部飾弦紋一組,肩部兩側各塑一“S”形附加堆紋,紋飾華麗古典。
春秋時瓷器釉質多呈灰白色,並有一些黃白色和紫褐色。釉分青綠色、黃綠色和灰綠色。器表的釉下紋飾主要是大方格紋和編織物紋。而在黃河中下遊地區春
秋時的原始瓷器則很少發現,所見的也隻有釉下飾印方格紋的斂口、深腹圓鼓平底罐。
春秋晚期,江、浙一帶的原始瓷器成型工藝,從泥條盤築法,改為輪製,因而器型規整,胎壁減薄,厚薄均勻。
有一件春秋青釉印紋罐,高29厘米,口徑13.7厘米,底徑20.5厘米,直口、低領、折眉、筒形深腹微鼓、平底。通體滿飾蟠螭紋圖案帶條。器表施青褐釉,造型美觀,裝飾華麗。
瓷器的產生與發展和其他器物一樣,有著由低級到高級,由原始到成熟的發展過程,春秋時期原始瓷器的主要生產區域在江南地區,這可能與這個地區盛產瓷土原料有著一定的聯係,春秋時期的瓷器較之前的瓷器質量有了很大的發展。
有件春秋原始青瓷三足鼎,高10.6厘米、口徑16.9厘米。斂口、口沿外侈、短頸內收、折肩、扁圓腹、圜底,3個矮錐狀足,肩部有對稱雙耳根,耳間的腹部兩側又各飾一條鋸齒形附加堆紋豎條。通體滿飾錐刺紋,器表施黃綠色薄釉。造型精巧美觀,裝飾華麗,是一件具有較高工藝水平的原始瓷器。
在江蘇省常州武進區淹城遺址,發現了春秋原始青瓷簋,高12厘米,口徑20.5厘米,腹徑27厘米,底徑20厘米。器形為撇口,束頸,圓鼓淺腹,圈足,平底。肩部貼附綯紋環耳一對,兩耳側貼有S形的堆紋裝飾,並不規則貼塑雛鳥7隻,作棲息狀,其中兩鳥與兩耳對稱間距,與腹部的兩條凸棱相連。
簋的腹部采用剔刺法製成密密匝匝的錐刺紋,橫向排列為8個層次。小鳥的輕鬆稚拙與錐刺紋的深沉神秘融為一體,形成強烈的獨特效果。其精巧的構思、高超的技藝令人觀而歎之。
這件瓷簋胎質細膩,製作精良,除器底外,內外施青灰色釉,釉麵薄而勻淨。胎釉燒結緊密,叩之有清脆之音,足證當時的製瓷工藝已趨向成熟。
瓷簋造型仿商周青銅禮器,肅穆質樸,古氣盎然,裝飾技法運用了盛行於青銅器上的浮雕堆貼而散發著青銅時代的藝術風韻,表現出當時工匠的豐富想象力和嫻熟的技巧,其綯紋耳和“S”形附加堆紋,又具有南方地域特征,為一件珍貴的原始瓷器。
江蘇省丹陽春秋墓中發現一件原始瓷鼎,高9.5厘米,口徑17.9厘米,腹徑18.8厘米,侈口,束頸,淺圓腹,三足粗短。胎體堅致,釉
色茶黃。腹部裝飾4排錐刺紋,並堆塑3條豎向扉棱與三足相連。扉棱頂端各飾一S形堆紋。內壁見不規則螺旋紋,此鼎為春秋南方原始瓷的典型器。
春秋時期是龍紋發展的新時期,龍紋瑰麗多姿,神人蛇龍的浪漫世界開始出現。這時的龍都是獸體,爪是三趾,細尾而卷,張大口,頭有角,呈後卷狀。
春秋時期也是我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的轉折期,龍紋樣也在這一時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龍角也由商代粗短的蘑菇形,發展為曲層和分枝。同時,還出現了龍蛇、龍鳳、龍虎以及動物紋與穀紋的組合,空間結構變化為多樣。浙江省發現的春秋原始瓷鑒為大件器型,平沿、深腹,底置三足,外壁對稱塑有伏螭虎。器表光亮,施釉不均,腹壁飾有戮印紋。浙江省還發現有春秋原始瓷刻紋筒形罐,高27厘米,口徑19.5厘米,上麵也有精致的龍虎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