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原始 3.
造型精美的戰國原始青瓷
戰國時期,原始瓷的生產和使用較西周、春秋時期更加進步和廣泛,胎泥處理更精細,火候更高,釉色更穩定,成型更先進,由前一時期的泥條的盤築改進為多輪製成型。這時的原始瓷胎細,致密堅硬,多為灰、灰白色,亦有紫色等。釉厚薄較均勻,多裏外滿釉,一般呈青色或青上泛黃,不太容易剝落。
戰國原始瓷的燒成窯爐有饅頭窯和龍窯,都不太大,往往和印紋
硬陶同窯燒造,並且除少數扁圓墊珠外,沒見使用其他窯具,所以燒成的質量不一,戰國原始瓷在當時還是一種較高檔的用器。
相對精美的戰國青瓷作品中,首推的是一件龍形提梁壺,高21.8厘米,小口低
領,口上蓋有平頂直壁帶鈕蓋;寬肩,扁圓腹,圓底,三獸蹄形足;壺身上下滿布雲雷紋,中部和頂部各有一圈陽工弦紋。
龍形提梁壺身前部有龍首形流,龍首上印有勾連雲紋。與之相應的壺身後部塑有一隻虎形獸,獸身上有穀紋作裝飾。壺身上部有一象征龍體的六方拱形提梁。提梁前端有一
對螺旋狀龍角,上端為兩組齒形脊棱,末端有一條蛇形龍尾。
壺蓋的裝飾也非常別致,最外端為一圈斜線紋,緊接著是一圈較大的雲雷紋,中間是一圈紐絲紋,裏麵又一圈小雲雷紋,中心為一隻捏塑的鳥形鈕。
龍形提梁壺表滿塗青綠色釉,係江浙地區早期越窯產品。壺上動物造型裝飾應代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獸的早期雛形。壺嘴和提梁為青龍,虎形獸為白虎,鳥形鈕為朱雀,扁圓形壺身為玄武。
龍形提梁壺幾乎囊括了我國古代青瓷製作與裝飾工藝的所有技法,它將盤、拉、粘、轢、刻、印、脫、修等技法集於一身。僅觀察它們的轢坯工藝就與眾不同。
戰國瓷器一般紋飾很少,主要有S形紋、櫛齒紋,碗盤內底往往有一細密的由裏到外的螺旋紋,外底有一道道切割的線紋。主要器形有飲食器碗、盤、缽、盂、盅、碟等,及仿銅禮器鼎、鍾等。
戰國原始瓷俑鍾,造型真實地模仿青銅製品,精巧而逼真。戰國時期越國崛起,這件瓷俑鍾說明古越人的原始製瓷技術進入了鼎盛時期。
戰國時青瓷的胎質一般不夠純淨,質地較鬆散,胎色也多有變化。這些都是由於當時的製燒條件所限。戰國青瓷在
原料製備上還屬於早期階段,淘洗不夠精細,更不存在機械粉碎和加工。燒製用窯爐不但體積小而且結構簡單,很難嚴格控製溫度和把握氣氛。
由於江浙地區生產青瓷所用原料含矽量較高,含鋁量較低,所以很容易玻化,在1200度左右就可以獲得瓷化程度較高的產品,敲擊聲清脆悅耳。戰國青瓷的瓷化程度往往要高於北方各窯口的瓷器。
戰國青瓷的釉色、釉質及施釉痕跡都很有特點。首先是釉色。戰國青瓷的釉色雖然有青綠色、黃綠色和醬色等多種顏色,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要與胎體的顏色協調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