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原始 3.(2 / 2)

造成瓷器顏色變化有兩大因素:一是元素成分;二是燒成環境,也就是燒成的溫度和氣氛因素。戰國青瓷胎和釉的基本材料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它們是用同一種黏土作原料,隻是在釉子裏麵多加入了一種天然熔劑草木灰。

戰國時期,青瓷的釉層普遍較薄,少數產品釉稍厚,釉厚處有明顯橘皮現象,被稱其為“麻癩釉”。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兩點:一是釉的高溫黏度較大,缺少流平性;二是作為基料的黏土和作為熔劑的草木灰未能均勻地分散與充分結合。這是因為當時的人們在使用草木灰作熔劑時,還沒有掌握陳腐、漂洗、粉碎等工藝,隻是通過簡單的篩選後把它與黏土攪拌在一起,所以灰與土之間不能均勻地分散與充分結合。通過觀察戰國青瓷的施釉痕跡也說明了這一點。

由於未經陳腐、漂洗、粉碎等深加工工藝處理的灰比重較輕,而黏土的比重較重,它們在釉液中會出現上下分離現象,灰浮在表麵,土沉在底層,因此在上釉時不能采用蘸釉工藝,隻能采用澆釉工藝。

所謂澆釉,就是用勺子一邊反複攪動釉液,避免灰土分離,一邊向坯體表麵澆灑。采用澆釉工藝製作的瓷器,釉麵有較多“淚痕”現象,胎釉結合部位參差不齊,沒有環狀蘸釉痕跡。青瓷的澆釉工藝從商代一直延續到西漢,東漢以後才普遍采用蘸釉工藝。

有件戰國印S紋青瓷罐,通高6.8厘米,腹徑7.3厘米,底徑5厘米。此罐內外滿釉,內外滿釉者較為少見,外釉青中閃黃,內釉青中閃灰。

頂有梯形式扁鈕,中間圓孔,全器分3層,頂層鈕周印雙排S形紋,肩周一圈素麵無

紋,腹至足脛印4排S形紋;底為環形式,全器采用盤築法成型。手感

適中,器形巧愛。而且,戰國青瓷圓器已經開始使用快輪製作,在盤、碗等小件器物上已察覺不到泥條盤築的痕跡,大多數隻是在內壁有一圈圈螺旋狀壓痕,底足也不修飾,用割線從輪子上割下的痕跡依稀可見。

鬥,又稱“刁鬥”,初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出現原始瓷青釉

鬥,高10.3厘米,口徑16厘米,足距12.5厘米。

鬥仿青銅器腹部置橫柄一個,底下承以三足。腹上部飾弦紋兩周,器內外施青釉。

戰國早期的青瓷罍非常罕見,有一件青瓷罍高約40厘米,最大腹徑近60厘米。器身外表從上至下分段裝飾:肩部由瓦楞直線壓紋構成,肩部以下、腹部以上有一圈帶狀裝飾,帶狀裝飾為“S”形印紋,再向下又是一圈和上部類似的瓦棱紋。器身肩部兩側,有對稱的帶環係。這件青瓷罍手工拉坯,多泥條盤築,器型規整,胎質細膩至密,胎壁均勻而薄,釉色青中泛黃,有相當高的工藝水準,是同類器物中的佼佼者。從窯口上分析,可能為早期的浙江德清窯燒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