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 1.(1 / 1)

秦漢時期 1.

瓷器

秦漢兩代,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瓷器生產也出現了新的局麵。

在長期製陶燒瓷的實踐中,對原料的選擇,坯泥的淘洗,器物的成型,施釉直至燒窯等技術,都有明顯的改進和提高,形成了完整的工藝體係。到東漢晚期,終於燒製了成熟的青瓷。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各民族大融合時期,隨之而來的是民族文化的繁榮。這時期的瓷器,仍以明器為主,從北齊一些樂舞人扁壺等器物的特殊造型和圖案上還可以找到中西文化交流的痕跡。

秦朝從陶到瓷的過渡時期

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駕崩,13歲的嬴政被立為秦王。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的10年間,嬴政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據、混戰不已的局麵,創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

這一時期,我國的製瓷工藝仍然處在原始階段。但是,秦時期的原始瓷與戰國早、中期的原始瓷存在著很大的差別。

首先是胎、釉原料不同。秦朝原始瓷胎料中氧化鋁和氧化鐵的含量較高,使陶瓷坯有可能在較高的溫度中燒成,生成較多的莫來石晶體,從而提高陶瓷器的機械強度和燒成中減少製品的變形。

莫來石又稱富鋁紅柱石,無色,晶體呈柱狀或針狀,熔融溫度約為1910度,是陶瓷製品的主要組成部分。

但在燒成時若窯內溫度達不到它所需要的高度時,不僅不能達到增加氧化鋁的目的,反而會使坯體疏鬆,燒結情況很差。

氧化鐵的引入,就不可避免地給坯體帶來顏色,在氧化氣氛中燒成,胎呈紅色,在還原氣氛中燒成胎呈灰色,氧化鐵含量越高,胎的顏色越深。

所以秦漢時期的原始瓷,除一部分燒成溫度比較高的產品,胎骨致密,叩之有鏗鏘聲,多數胎質粗鬆,存在著大量的氣孔,吸水率高,呈灰色或深灰色,不及戰國時期的細膩、致密。

秦原始瓷胎質粗鬆,從斷麵中還可看到較多的砂粒,說明原料的粉碎、淘洗和坯泥的揉煉不及戰國時期精細,比較隨便。

秦代原始瓷的釉層較戰國時的厚,但釉色普遍較深,呈青綠或黃褐等色,而且由戰國時的通體施釉變為口、肩和內底等處的局部上釉,上釉的方法由浸釉變成刷釉。說明兩種原始瓷,從釉料到上釉工藝存在著明顯的不同。

其次是器物的成型也一變戰國時期拉坯成器、線割器底的作風,而普遍地采用器身分製,然後粘接成器的方法。

品種和裝飾也有明顯的差別,秦代的原始瓷以仿銅禮器的鼎、盒、壺、鈁、鍾、瓿等為常見,很少發現戰國時盛行的碗、缽、盤、盅等一類的飲食器。

秦代原始瓷器裝飾的紋樣以弦紋、水波紋、雲氣紋或堆貼鋪首等為主,絕少甚至完全不用戰國時經常采用的S紋和櫛齒紋等。

這些明顯的差異,表明秦代原始瓷與戰國以前的原始瓷,乃是兩個不同時期的曆史產物,兩者在工藝傳統上看不出有直接的繼承關係。

原因則在於楚滅越的兼並戰爭中,浙江境內較發達的原始瓷業遭到了嚴重的摧殘和破壞而中斷。

但是原始瓷業重又在越國故地複興,又說明燒製原始瓷的工藝傳統和影響並未全然斷絕,所以在短期中斷以後,又重新燒造。

上海市嘉定縣外岡墓中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