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 2.
古代瓷器走向成熟的漢代
漢代是瓷器手工業大發展時期。但在西漢初期,由於長期戰爭,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的破壞,包括瓷器生產在內的手工業發展緩慢。
西漢瓷器裝飾主要在肩部刻畫的兩條陰弦紋構成的裝飾區間內刻畫水波紋、雲氣紋、卷草紋、人字紋等。有的粘貼細細的泥條,壓成凸弦紋,或在流動的雲氣之間刻畫神獸、飛鳥,動感強烈。
西漢青瓷原料中鋁和鐵比例提高,這就需要在較高溫度中燒成,然而當時的窯爐尚未改進,從而導致漢初青瓷比不上戰國青瓷,有的
胎釉含鐵高,瓷器顏色呈醬黃、醬褐和黑褐色,東漢發展成為黑瓷。
西漢瓷器成型用陶車手工拉坯,器身和器底分別製作,然後粘接而成。釉層普遍加厚,由於含鐵量增高,釉色大多數褐綠色或醬褐色,器物內壁施一層薄釉,外壁隻在口沿及肩上部施釉,腹中部和下部露胎。
西漢初期,青瓷日用器皿不多,主要是仿青銅禮器,如壺、瓿、罐、鼎、盒、鍾、敦等。形製大都依照當時的青銅禮器,器型大方端莊,鼎、敦、盒的蓋麵和上腹施青綠或黃褐色釉,製作比較精細。
到了西漢中期,原始瓷器的麵貌發生了某些變化,敦已完全被盒所取代,一些仿銅禮器的製品如鼎、盒的形狀已大不如前,鼎腹很深,足很矮,有的足已縮短到鼎底貼地,變成似鼎非鼎,似盒非盒。同時施釉的部位縮小,以至於完全不上釉,其製作已不如漢初的精致、講究。
西漢初期的瓿,平唇短直口、斜肩、扁圓淺腹、平底,底下安有3個扁平的矮足,肩部有對稱的鋪首雙耳,耳麵翹起並高出器口。上有扁圓形蓋,蓋麵中心有捉手,便於揭取。蓋沿下麵做出子口,與器身吻合緊密。到西漢中期,肩部漸鼓,耳的頂端則逐步降低,與器口接近平齊,底下三足消失。
漢初的原始瓷鼎由戰國時期的陶鼎演變而來,獸蹄形三足較高,附耳高翹,耳根突出。蓋似半圓球形而頂麵稍平,上附3個高鈕,仰放時可當三足用。
西漢中期,鼎的雙耳短直,獸蹄足顯著變矮,逐漸與底平齊以至完全消失,蓋鈕也逐漸變小而成乳釘狀,像個罐形。西漢晚期以後,鼎與盒等仿銅禮器不再生產。
至西漢晚期,鼎、盒一類的製品歸於消失,壺、瓿、罐、鈁、奩、
洗、盆、勺等類日常生活用品急劇增加,生產更注重實用。
同時出現了牛、馬、屋等明器。牛、馬線條比較粗獷,造型藝術不高,房屋多幹欄式建築,也有築圍牆的平房和構築堡壘的樓屋式的地主莊院,式樣豐富。
這一時期,瓿的形體變得又高又大,斂口、寬平唇、圓球腹,肩部的雙耳已大大低於器口,形如大罐。進入東漢以後,原始瓷瓿已不再生產,為印紋陶罍所代替。
西漢晚期的青瓷器以壺、瓿、罐、鈁、樽、洗、盆、勺為主,已經不見仿青銅禮器。
自漢代以來,壺一直是各地窯口生產的大宗產品。漢初的原始瓷壺,口部微向外侈,頸部較長,器肩斜鼓,並裝有“人”字形紋的對稱雙耳,腹下圈足較矮,稱為圈足壺。
到西漢中期,瓷壺的口緣趨向喇叭狀,頸部縮短而器腹加深,圈足更趨低矮以至變為平底。肩部附耳作半環形,也有在雙耳上端貼鋪首或難塑龍頭的。
到了西漢晚期,壺口已明顯的呈喇叭形,腹部球圓,極少發現圈足,雙耳常作鋪首銜環。如長沙五裏牌漢墓發現的喇叭口壺,耳部配裝活動的鐵環,是非常罕見的。
壺耳也有做成魚形的,或者是在豎耳的上端堆貼橫“S”形紋,除喇叭口壺外,還有長頸壺、蒜頭壺、匏壺等不同的造型。它們的數量不多,但式樣新穎別致。
漢代瓷長頸壺,是在扁圓形的壺腹上,配以修長而細圓的直頸,穩重端莊;蒜頭壺則長頸球腹,頸上為形似蒜頭的小口,造型別致。漢代匏壺則小口束腰,整器像上小下大的兩個圓球連接而成,其狀頗似葫蘆。
西漢時期原始瓷器的裝飾藝術,大致說來前期比較簡樸,一般器物上都隻飾簡單的弦紋或水波紋,未見有繁複的裝飾紋樣。
到了西漢中期及其以後,有了簡單的刻畫花紋,尤其喇叭口壺和長頸壺等器物,往往在器物的口緣、頸部、器肩及上腹等部位,於醒目的凸弦紋帶的區間內,分別劃以水波、卷草、雲氣和人字紋等。
雲氣紋線條柔和流暢,使人如覺流雲浮動,在流雲之間往往還配以神獸飛鳥,畫麵十分生動優美,可與同時期的銅器和漆器圖案相媲美。
在浙江省義烏發現的一組西漢中期原始瓷器,其裝飾圖樣頗為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