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時期紋飾線條纖細,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填色較淡。隻用平塗,隻分濃淡而不分陰陽,無渲染烘托。繪人物衣著,隻繪單色外衣,無內衣作襯托,故有成窯“一件衣”的說法。
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稱,用“平等青料”取代“蘇泥勃青料”呈色穩定,發色藍中閃灰青,成化青花與弘治青花相類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說法。
成化瓷器釉麵,以細潤見著,俗謂“明看成化,清看雍正”。成化官窯器年號款以青花楷體6字雙豎行“大明成化年製”為主,體式比較統一,款的位置也大多數在器物底部。
除6字楷書雙行款外,還有少量“大明年製”4字雙行楷書款。但無論官民窯產品,均無“成化年造”、“成化年製”4字款。
成化官窯器還有一種罐,款字隻有一個“天”字,人稱天字款罐。這種一個字的官窯器為成化獨有,天字也極其有特色,字體極其肥胖。
弘治時期瓷器胎質與成化時相同,修胎規整纖巧,釉麵肥腆滋潤,潔白光亮。紋飾線條纖細、舒展,比成化時更為柔和透逸。
弘治時官窯盤碗之類和成化時基本一樣,亦有“器足雙邊線”的
特征。器足底釉麵色調,由初期的白色逐漸轉變為灰色,後期則為“亮青釉”。
弘治官窯瓷器款識大體同於成化,仍以青花楷書6字雙行“大明弘治年製”為主,寫於器底。有少量篆書4字雙行寫款“弘治年製”,多位於器裏心。還有少量紅彩楷書雙行“弘治年製”款及刻款。
弘治黃釉是明代黃釉燒製中最成功的品種,由於其黃色特別嬌嫩,猶如雞油之色,因此又稱為“嬌黃”或“雞油黃”。如明弘治黃釉碗,高10.5厘米,口徑23.6厘米,底徑9.6厘米。侈口,圓腹,圈足。除底麵外皆施黃釉,底麵白釉,中有青花“大明弘治年製”雙圈6字楷書款;釉麵有細微開片。
正德時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接痕明顯。此時處於明瓷由細致、薄胎向粗糙、厚重過渡的階段,因而粗細兼有。釉麵有白中閃青的特點。
正德瓷器圖案紋飾中,多有表現伊斯蘭教、道教色彩的裝飾。青花器的繪畫,除沿用一筆勾勒點畫外,兼用雙線勾勒、填色平塗法。民窯器物,大多粗率豪放。
正德官窯年號款以青花楷書6字雙行“大明正德年製”和4字雙行“正德年製”為主,其中以後者居多。款字的清花色澤有濃有淡,色淡者顯得灰暗。
另有紅彩書寫的楷書雙行“正德年製”款,色澤深者黑紅,淺者十分豔麗。此時的花盆、爐、洗等彩瓷,多為楷書4字一行刻款位於器口沿下,也有刻於器底的。
民窯器上年號款為“正德年造”、“大明年造”及“天下太平”、“長命富貴”、“富貴佳器”等吉祥款。
明初的瓷器常以梵文、阿拉伯文做裝飾。由於正德皇帝重視伊斯蘭教,所以當時阿拉伯文更為流行,出現在各類器物上,文字一般多含吉祥祈福之意。
有時內容已不重要,相當一部分文字已無法釋出原意,而隻是作為裝飾紋樣。這種瓷器上的阿拉伯文裝飾是研究明代中葉伊
斯蘭文化與漢文化相互交融、影響的實物資料。
如正德青花阿拉伯文燭台,高24.6厘米,口徑6.7厘米,足徑13厘米。燭台分上下兩層,上層托盤小而淺,下承以細長的支柱,下層托盤為撇口,折底,盤下承以喇叭形外撇高足。通體青花裝飾。小托盤外壁繪如意雲頭紋,大托盤外壁繪勾蓮花枝紋,間以菱形紋飾。
支柱及高足外壁的中部均有圓形開光,內書阿拉伯文,開光上下繪勾蓮花枝紋及菱形紋。近足底處繪如意雲頭紋。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明正德年製”雙行6字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正德黃釉是承弘治之作,但釉色不如弘治黃釉那樣淺而嫩,顯得深而老,胎也較厚,是正德官窯的特色。如明正德黃釉盤,高4.2厘米,口徑
20.7厘米,足徑11.9厘米。侈口,圓腹,圈足。除器底外畢施黃釉,底
麵施白釉,中有青花“大明正德年製”雙圈6字楷書款。嘉靖時期,瓷器的胎質不及前朝,器型多種多樣,有方形、棱形的造型。琢器胎體厚重,接痕顯露。圓器多有隨底心下凹和塌陷。一般器物釉麵粗糙不平,官窯及民窯小件器物則細潤肥厚,往往見釉下的青花輪廓線有模糊不清及暈散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