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筒是這一時期的重要器型,鼻煙壺及文具在士大夫階層廣為流行。此時琺琅彩已停燒,粉彩裝飾盛行“百化不露地”的手法,也稱“萬花錦”。單色釉比以前也減少了一些品種,風格上與乾隆朝瓷器相同。
道光時期,陶瓷業隨著國勢衰微,其生產規模也大大下降,產品質量亦不如從前。
道光瓷器的造型特點比較明顯。一是外形比較笨拙,缺乏靈性;二是線型不夠圓潤,板滯生硬;三是足脊多不平整。裝飾圖案中的人物形象有形無神,構圖零亂。但唯一例外的是“慎德堂”款的禦用粉彩器皿,極為精美,不同於同時代的其他產品。“慎德堂”是道光皇帝的堂名,景德鎮所產的器皿上以3字直款最為稀少,款多為抹紅色,也有描金色,器皿多以折枝花為裝飾。
同治瓷器以承襲前朝為主,粉彩器以彩色為地,一般以淡黃、淡藍、淡綠或淡紫為多見。“體和殿”款瓷器是為朝廷所造的陳設品,器型尚規整但略顯呆板。這一時期的裝飾圖案多采用吉祥紋樣以及龍鳳雲鶴等,格調不高。
同治黃地藍壽字紋盤,是同治時期禦窯廠為慈禧太後祝壽所訂燒的瓷器之一,此盤高5.1厘米,口徑17.3厘米,足徑10.4厘米。
盤敞口,淺弧壁,圈足。裏飾黃釉地藍彩篆書“壽”字紋,以盤心團“壽”字為中心,由裏向外排列4周,每周字數不同,但書寫疏密一致。外壁飾白釉地粉彩折枝花卉紋3組。足內施白釉書紅彩“同治年製”4字楷書款。
所謂“同光中興”以後,社會局麵有所穩定,陶瓷業也隨之複興,雖不及康乾舊貌,相對而言,在晚清時期也是比較繁榮的時期。
這個時期的產品基本上囊括了晚清以前所有的傳統器型,同時有仿古亦有創新。如荷葉式蓋罐、加銅質提梁的茶壺等器型都為新創。
青花精品極少見,多數以色調浮淺暗晦為特點,使用一種“洋藍”,雖鮮豔卻不美觀,發藍紫色,用線軟弱散亂。青花加紫的裝飾手法比較多見。
光緒朝慈禧禦用製“大雅齋”款的官窯瓷器,是這一時期比較少見的精品,畫風細柔,圖案精巧,往往有“永慶升平”、“天地一家春”、“永慶長春”等章,製品以豆青地黑線雙勾花者最多,五彩器物也多見,所裝飾內容多為牡丹、萱花、繡球之類。
清代陶瓷生產,除以景德鎮的官窯為中心外,各地民窯都極為昌盛興隆、並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風漸進,陶瓷外銷。
西洋原料及技術的傳入,受到外來影響,使陶瓷業更為豐富而多姿多彩,也由於量產及仿製成風,畫院追求工細纖巧,雖有驚人之作,但少創意而流於匠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