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兩周金銀器 21.
清代傳世品中,亦保留了不少各少數民族的金銀器。這些金銀器反映了當時各少數民族的傳統風俗與愛好,具有明顯的地方色彩和濃鬱的民族風格。
如北京門頭溝區西峰寺清墓發現的藏文荷花金圓牌,直徑7.7厘米,厚
0.7厘米,圓形,邊緣寬厚,中心鏨刻圖案,呈半浮雕效果。
圓牌一麵為荷葉與荷花,荷葉滿鋪,盛開的荷花或正麵,或側麵,間以莖稈穿插其間;構圖飽滿,疏密有致。運用範鑄、鏨刻等手法,圖案造型準確生動,紋路刻畫細膩順暢,既具寫實性又富裝飾性。圓牌的另一麵正中為圖案是漢字“壽”字,圍繞“壽”字從左側順讀為藏文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整件器物紋樣寓意吉祥與美好。
1697年,清宮正式設立中正殿念經處,專管宮中藏傳佛教事務,辦造佛像。乾隆時期,由於乾隆對藏傳佛教的濃厚興趣,在皇室內外廣建寺院、佛室,大造佛像。
當時清宮佛像製作先由中正殿畫佛喇嘛按皇帝旨意畫紙樣,製蠟樣,經皇帝審看同意後,交造辦處工匠鑄造,乾隆皇帝監督造像的全部過程。從選材製蠟樣直至完成,畫佛像工匠需多次呈覽,奉旨而行。並且,乾隆時期,大量的藏佛精品由西藏進貢宮廷,宮廷造像也回返西藏,內地與西藏造像藝術密切交流,相互影響。
乾隆年間憑借朝廷的雄厚財力,由深通造像技藝的大喇嘛指導和各族工匠的精工細作,使清代宮廷造像工藝水平達到18世紀藏佛藝術的最後高峰。
很有代表性的一尊藏傳佛教菩薩像,由純度很高的黃金製成,通高88厘米,且佛身與蓮座皆裝飾華麗,嵌珍珠寶石,雍容華貴,盡顯皇家氣派,應是清王朝全盛時期由宮廷的能工巧匠製作而成。
這尊金菩薩盤發束髻,戴五葉冠,冠後僧帶向兩側下垂,兩眉之間有白毫,白毫就是眉間的痣。菩薩赤足站立在雙層蓮花座上,每瓣
蓮上嵌水晶一顆,蓮座中間鑲嵌珍珠一周。
菩薩肩披一條銀質仁獸,據說這種形似小山羊的動物天性非常善良,常舍己救人,人們捕捉它時,不用帶什麼圍獵工具,隻要兩個人拿著刀槍到樹林中,看到仁獸就在它附近假裝格鬥,這仁慈的小家夥以為兩人真的要打起來了,就會跑上前去勸架,站在兩人中間怎麼也趕不走,人們趁機將它捕獲。
這件藏傳佛教佛像是清朝國力鼎盛時期的產物,它表明了藏傳佛教在宮廷的影響。
清朝貴族崇尚藏傳佛教,宮中多供養密宗法器,比如壇城。壇城即梵語中所稱的曼陀羅,佛教密宗認為這是聖賢集會修行的地方。
清朝時期的金銀器有成批的發現,多為清廷公主下嫁蒙古王公的陪嫁品,類別單一,但做工精湛。裝飾品占大宗,多見頭飾和手飾,紋飾有龍、鳳、鹿、蝴蝶、梅花、菊花等,因器施畫。
有件清金鏨花扁壺,高20.3厘米,寬14厘米,厚0.5厘米,口徑4厘米。八成金。體為扁圓形,圓口,直頸,扁圓腹,扁方足。頸以回紋為地,上飾3周弦紋,兩側飾夔龍耳。腹部兩麵紋飾對稱,均以寶相花和夔龍為主體紋飾。壺身側麵及足部亦以回紋為飾。工藝技法以鏨刻為主,金壺上鏨刻圖案使其凸顯豪華富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