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兩周金銀器 20.
清代金銀器保留下來的極多,其大部分為傳世品。器型和紋飾也變化很大,已全無古樸之意,同時反映了宮廷金銀藝術品所特有的一味追求富麗華貴的傾向。
非常有代表性的再如乾隆皇帝禦製國寶“金甌永固杯”,它也是世界上金銀器代表作之一,是我國極為罕見的吉祥寶物,富有巨大的曆史文化研究價值,極為珍貴。
“金甌永固杯”寓意大清的疆土、政權永固。“金甌永固杯”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舉行開筆儀式時專用的酒杯。
每當元旦淩晨子時,清帝在養心殿明窗,把“金甌永固杯”放在紫檀長案上,把屠蘇酒注入杯內,親燃蠟燭,提起毛筆,書寫祈求江山社稷平安永固的吉語,所以“金甌永固杯”被清代皇帝視為珍貴的祖傳器物。
製作金甌永固杯,是大清曆史上最為重要的一次造寶計劃。其製作時間之長,工序之繁、藝技之精,動用人工之廣,帝王重視程度之高,在我國造寶曆史上,都是空前絕後。
乾隆四年,也就是1739年,大清內務府造辦處建立,乾隆皇帝親自掛帥,在全國3000能工巧匠中精選80名,開始一次有史以來最隆重的大吉寶物製作工程。
直到乾隆五十五年,即1790年,金甌永固杯製作成功,所有參與“造寶計劃”的人封官晉爵,監製者官封六品,工人官封九品,實屬罕見。
金甌永固杯,從製作工藝、造型設計,乾隆皇帝都親自過問,數次修改。據清《內務府活計檔》記載,乾隆皇帝前前後後下聖旨10道,比如:“金杯足子做象鼻子足子,鑲珠寶,金杯刻‘金甌永固乾隆年製’之款,欽此”,“耳子夔龍上各安大珠子一顆,兩麵每麵安珠
子五顆,中間一顆安大些,花頭要圓的,再樣呈覽,準時再做,欽此”。
一個造寶工程,帝王連下10道聖旨,所有人封官晉爵,這在世界造寶曆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據說當年最後一顆珍珠鑲嵌完畢,出現日月同天、金木水火土五星連珠的天文現象,這種天象曆來被認為是大吉大利。由此,“金甌永固杯”一直是清代帝王鎮朝傳家之寶。
“金甌永固杯”高12.5厘米,口徑8厘米,足高5厘米,杯胎用八成金製成,杯的口邊刻著回紋,杯前正中鐫有篆書“金甌永固”,後麵鐫有“乾隆年製”共8個字。
整個杯造型別致,通體鏨刻著纏枝花卉,玲瓏剔透,上麵鑲嵌著36顆大小珍珠、紅寶石、藍寶石和粉色碧璽。杯的兩邊是雙立夔耳,夔龍頭上各嵌一顆珍珠,底部是三象首為足,外形呈鼎式。
就在“金甌永固杯”造成的清乾隆五十五年,也就是1790年,為了給弘曆皇帝80歲壽辰祝壽,各省總督聚斂黃金,由宮廷匠人精心設計鑄造了16隻黃金編鍾,算是“萬壽節”的貢品,用以炫耀盛世豪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