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兩周金銀器 20.(2 / 2)

乾隆所鑄的這套金編鍾,共用了11439兩黃金,打破了我國曆代用銅鑄造編鍾的傳統,而這其中最重的是“無射大金鍾”,最輕的是“倍應鍾”,銘文“康熙五十五年製”。將鍾由低向高排列後,擊之可以演奏出美妙的音樂。

平時,這一組金鍾置於太廟中,遇有朝會、宴享、祭祀大典,才拿出來配合玉磐奏樂。古代編鍾、編磬用體量大小區分音律,金編鍾則造型劃一,用厚薄不同來分出音階,每枚鍾麵鑄有陽文楷書律名。鍾的圖飾同一,都以突起的紋劃分3段:

上段是雲朵;中段較寬,鑄有神態飛動的行龍,龍頭一律向左;下段是對角形雲紋,平均分布著8個平頭乳釘,是打擊點。

金編鍾造型雍容華貴,顯示出宮廷樂器兼禮器的非凡氣派。能用黃金鑄造並能打擊出不同音色,因而成為精美的樂器,為世間罕有。

冠頂,又稱頂子,是清代禮帽的頂飾,用以標誌官員等級;分為朝冠用和吉服冠用兩種。朝冠頂子共有3層:上為尖形寶石,中為球形寶珠,下為金屬底座;吉服冠比較簡單,分為球形寶珠和金屬底座兩部分。底座有用金的,也有用銅的,上麵常常鏨刻花紋。

如北京石景山發現的蓮瓣紋金冠頂,高9厘米,底徑3.9厘米,通體以金製成,上部鑲嵌寶石,中間為球形,下部為蓮瓣紋底座,為朝服冠頂。

此件冠頂以範鑄為主要的工藝,輔以鏨刻、焊接等手法,通體共10層紋飾,以圓珠紋為間隔;紋飾凸起,呈半浮雕效果,主體紋飾簡括粗放,輔助紋飾精巧細膩,整體絢麗美豔,雍容華貴。

清代金銀器的造型隨著器物功能的多樣化而更加絢麗多彩,紋飾則以繁密瑰麗為特征。或格調高雅,或富麗堂皇,再加上加工精致的各色寶石的點綴搭配,整個器物更是色彩繽紛,金碧輝煌。

清代金銀器的加工特點,可以用精、細二字概括。清代的複合工藝亦很發達。金銀器與琺琅、珠玉、寶石等結合,相映成輝,更增添了器物的高貴與華美。

此外,清代還出現了在金銀器上點燒透明琺琅,或以金掐絲填燒琺琅,以及金胎畫琺琅等新工藝。

這類作品在清宮和廣東地區非常流行,造型華美,色調或濃鬱,或雅麗,更增添了宮廷器物的富貴氣息。

從風格上看,清代金銀器既有傳統風格的繼承,也有其他藝術、宗教及外來文化的影響。正是在這種繼承吸收古今中外多重文化營養因素的基礎上,清代金銀器工藝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從而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洋洋大觀和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