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兩周金銀器 19.(1 / 1)

夏商兩周金銀器 19.

邊框裏嵌一枚玲

瓏玉——白玉碾作一幅牡丹鸞鳥圖,一枝牡丹花開中間,鸞鳥一雙回環左右,一隻俯身昂首,一隻轉頸顧盼。長尾與花枝交相纏繞把空間填滿。

分心之背以一根窄金條橫貫為撐,中央垂直焊接一柄簪腳。與分心合作一副的還有題材與製作工藝均相一致的一對掩鬢,造型為左右對稱的雲朵,中心邊框內各嵌玲瓏玉,不過是把分心的牡丹鸞鳥圖一分為二做成適形圖案。

細膩而華麗的清代金銀器

明清兩代金銀器越來越趨於華麗、濃豔,宮廷氣息愈來愈濃厚。象征著不可企及的高貴與權勢。

然而,明清兩代的金銀器,其發展軌跡明晰可見,但其分野之界亦是如此鮮明。大體上說,明代金銀器仍未脫盡生動古樸,而清代金銀器卻極為工整華麗。在工藝技巧上,清代金銀器那種細膩精工,也是明代所不可及的。

北京是明清兩代皇帝居住的地方,也是一座舉世聞名的古代藝術殿堂和寶庫,其中有一件乾隆時期的稀世珍寶,名為“金嵌珍珠天球儀”。

天球儀,又名渾天儀、天體儀,是古代用於觀測天體運行的儀器。我國古人很早就會製造這種儀器,用它可以直觀、形象地了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以及運動規律。

這件金嵌珍珠天球儀是乾隆皇帝命令清宮造辦處用純金打造而成,通高82厘米,工藝精湛,極具奢華。天球儀的球徑約30厘米,由金葉錘打的兩個半圓合為一體,接縫處為赤道,球的兩端中心為南北極。

北極有時辰盤,距赤道23度左右。赤道與黃道相交,相交點為春分、秋分。球外正立的圈為子午圈,球體上飾列星辰,位置分布得十分科學。

據乾隆年間的《儀象考成》記載,天球儀有3垣、28宿、300個星座,3242顆星。采用赤金點翠法,以大小不同的珍珠為星,鑲嵌於球麵之上並刻有星座的名稱。比例恰當,位置準確,反映出清代我國高超的天文科技水平。

天球儀的支架成高腳酒杯狀,用9條不同姿態的行龍支撐球體,上為4條頭上尾下的騰龍擎住球體,下為頭下尾上的倒海翻江的降龍,形成支架穩固球體,中間一龍連接上下部分,成遊龍抱柱狀。

9條行龍采用錘揲法,形成中空的圓雕,龍的表麵則以抽絲法形成龍鱗、龍髯、龍睛的紋飾。行龍吞雲吐霧,形態生動,細部鏨雕精細,栩栩如生。

球儀的基座為圓形琺琅盤底座,通體以細絲盤出纏技花紋,嵌以燒藍和淡藍的琺琅釉,以豐富多彩的色調改變了純金的單調。景泰藍座足又以4個龍首為形,采用高浮雕法,極富裝飾性。底座盤上是奔騰的海水波浪,托盤中心則是指南針。

支架的9龍與底盤4龍渾然一體,顧盼有神,與底座內奔湧的海水形成群龍共舞,翻江倒海的宏偉氣勢,科學的嚴謹和工藝的浪漫和諧集於一體,珠聯璧合,是一件絕無僅有的藝術珍品。

乾隆朝是清代鼎盛時期,同時期歐洲的科學技術也進入大發展階段。乾隆也對這種新奇的西方學科產生了濃厚興趣,而且他更熱衷的是繁複華貴的鍾表與靈活奇巧的機械玩具。乾隆皇帝還將科技儀器禮製化,著錄在冊。

這件天球儀的最大特點,一是上麵的星象應該說引進了西方的星等,可以看到上麵的珍珠有大有小,上麵最大的珍珠象征著天上最亮的1等星,然後依次往下降,最小的是天上的6等星。從這個儀器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特點。

再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該器外麵看是一個天球儀,但是天球儀的球殼裏麵實際是鍾表的機心,在天球儀頂端南部有3個孔,這3個孔放進鑰匙之後經過旋擰,天球儀就可以慢慢地旋轉。

這樣就不僅可以看到天球儀是一個天文儀器,還能夠形象地看到它不斷旋轉,演示出天球儀星象活動的景觀。這也是乾隆時期做天球儀的一個新的發展。

在明代金銀器的紋飾中,龍鳳形象或圖案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這一變化到了清代,更加推向極致。

如清代金鑲玉龍戲珠紋項圈,高2厘米,直徑18厘米,全器以金為皮,以玉為骨,以金裹玉,形成黃白相間的效果。

玉骨8條,或以金嵌寶相隔,或以龍首相隔。主體紋飾龍的刻畫最為生動,戲珠龍張口拱珠,雙目圓睜,角、發向後;邊飾層次多,構圖多樣、繁複。全器運用了範鑄、鏨花、累絲、掐絲、炸珠、焊接、鑲嵌等諸多工藝,複雜而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