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觀瓶體,花卉紋結構頗顯異常,頸下部加套凸起的一周蓮瓣紋裝飾,其釉色同整體晶瑩亮澤的釉料有別,頸部兩側嵌飾的鍍金飛龍雙耳既可遮掩拚接的痕跡,又使整器光輝奪目。
據曆史記載,蒙古人合讚在元成宗時期冊封為伊兒汗國中統治波斯一帶的呼羅珊汗,合讚除精通其蒙古母語之外,也略悉阿拉伯、波斯、印度、中國、富浪等國語文。凡百工技藝,皆親手為之,製品尤較工匠為佳,又習知化學及一切較難藝術,如製作琺琅、解化滑石、熔解水晶及凝縮、升華之術。
在此不但可知,琺琅工藝在13世紀後期仍然屬“較難之藝術”,同時由高居可汗之尊的合讚也研習琺琅製作技藝的事實,凸顯此項技藝已獲重視。
當時的掐絲琺琅器可能盡為皇家服務,由於燒造技術的不成熟,故生產規模並不大,產品並不多。從僅存的幾件元代掐絲琺琅器來看,我國工匠在學習、掌握燒造琺琅技術後,為符合當時的審美趣味,生產出了具有民族風格的製品,但裝飾品方式仍保留著一些阿拉伯的藝術韻味。
掐絲琺琅顧名思義,是在金、銅胎上以金絲或銅絲掐出圖案,填上各種顏色的琺琅之後經焙燒、研磨、鍍金等多道工序而成。
而關於琺琅器的取名,最初則被叫作“奇寶燒”,這裏還有一個傳說:
在元朝初年,當時北京城裏已經建了皇宮。突然有一天夜裏,皇宮裏起了一場大火,把擺滿奇珍異寶的金鑾殿都給燒成了一片灰燼。
於是龍威震怒,宮女、太監們就成了皇帝的撒氣筒,有的挨棍棒,有的進牢門。過了好久,皇上才撒夠了氣兒,就吆喝來一幫宮女、太監,給他從灰燼中過篩過籮地清點大火餘燼中的寶貝。他站在旁邊親自監督。
忽然,有個太監捧來了一隻很特別的瓶子,接著又一個太監捧來一個小罐兒。皇上一見到這兩樣東西,緊鎖的雙眉一下子便舒展開了。咦!這是什麼寶貝?怎麼從來都沒有見過呀!
皇帝詢問了左右近身的幾個侍臣,也都連連搖頭。隻見這瓶子和小罐兒,色彩斑斕,晶瑩閃耀。皇上愛不釋手,當即傳下一道聖旨,調集京城能工巧匠,限期三月仿造成這樣的甁與罐,如若不然,決不輕饒。
皇上的聖旨一下,這下子可忙壞京城裏九九八十一家手工藝作坊的工匠們了。大夥兒圍著兩件奇寶翻來轉去看了半天,隻見這瓶罐上
是用金銀作胎,胎外裹著一層瓷釉,瓷釉間又有金絲纏繞。這樣精美的寶貝是怎樣製作出來的呀?!大夥兒揣摸來揣摸去,怎麼也揣摸不出個所以然來。
滿京城裏邊的工匠們可真犯難了,隻好各自盤算各自的主意,有的用銅或鐵揻成圓圈,摳胎型;有的在胎型上一圈又一圈地繞金銀絲;可是甭管怎麼鼓搗,那胎型和金銀絲就是不能粘連在一起。至於那絢麗的彩釉是怎麼燒結的,更是摸不出個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