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時期 1.
到了明朝代宗朱祁鈺時候,他特別喜歡這種工藝品,因此傳旨大量製作,工藝水平提高很快。
由於當時正是景泰間,產品又大多以孔雀藍色為主,所以人們就把這種工藝品叫作景泰藍。這個稱呼後來就一直傳下來了。
明朝景泰藍是琺琅器的一個巔峰時期,明朝景泰藍的特點:色澤暗而凝重,器物表麵布滿了砂眼。原因就是因為釉料中的調和劑黏度不夠,在景泰藍的製作過程中經過高熱處理時產生了爆釉而形成的。
樸實莊重的明早期琺琅器
雖然明初掐絲琺琅工藝已逐漸被朝廷重視,但是真正引起文人注意與仕宦商賈珍藏,已經是明代晚期的事了。因此,真正早期的器物傳世不多,工藝技法也不是十分成熟。
明代琺琅器有掐絲和鏨胎兩種。據記載,最早琺琅器多為宮廷婦女賞玩,以後受到皇家重視才逐漸登上大雅之堂,因此琺琅器的製作早年,也隻是由皇宮禦用監負責管理燒造。
明朝初年的北京掐絲琺琅製品有香爐、花瓶、盒、盞之類,僅供婦人閨閣中用,在文人心目中不夠高雅,不能充作文房賞玩。
明早期的洪武、永樂沒有署款的標準器,但在實物中確有一些琺琅器具有早於宣德而又不同於元代的特點風格,如掐絲琺琅纏枝蓮紋貫耳瓶、掐絲琺琅纏枝蓮紋簋式爐等。
宣德年間,宮廷掐絲琺琅工藝相當發達,此時的琺琅有淺藍、寶藍、大紅、墨綠、嬌黃、硨磲白等色,濃鬱醇厚,呈現出和田玉的溫潤光澤。最典型的一件是掐絲琺琅雲龍紋蓋罐,禦用監造,精工細作,體積豐碩,器身上奔戲寶珠的行龍,大有呼風喚雨之勢,宛然如生,堪稱明代掐絲琺琅的重器。
宣德掐絲琺琅雲龍紋蓋罐為圓形,通高62厘米。腹下部飾蕉一周,其上作雲龍紋,二龍蜿蜒於雲朵之間,健壯而又凶猛。蓋上亦飾雲龍紋。頸部有鍍金“大寶宣德年製”和“禦用監造”雙款,其足底亦陰刻有相同的款文,這種做法在琺琅器中是絕無僅有的。此罐之大,在明代也是第一。由此可見宣德朝在琺琅器製造上,確有過人之舉。銅胎質地厚實,包漿古舊,造型敦實古拙,豐肩收腹,配有圓紐卷沿圓蓋。色調濃鬱且對比強烈,具有明早期掐絲琺琅的典型特點。
以寶藍色琺琅為底,上麵有琺琅彩極少使用的紫黑色,通身滿布黃、綠、藍、白、赭、紅各色交映的卷雲紋,龍身為大麵積的黃彩,呈輪狀五爪張弛有力,紅焰綠發,須發前衝,體現標準明代龍型。
宣德時期的掐絲琺琅器,整體看上去圖案紋飾比較活,做花絲用的銅片薄了一些,這使得掐絲較前朝的細,彎曲回折不拘一格。除具有本朝瓷器造型的風格外,釉料的顏色也有特性。這時的顏色,紅、白、藍色與前朝區別不大,但黃色不如前朝鮮豔而變得發灰暗一些了。器物上的紋飾與邊飾,與本朝瓷器的畫法一樣,具有宣德時期的一般特征。
明代宣德款掐絲琺琅器,是我國古代掐絲琺琅器最早有紀年款識的製品。宣德款的掐絲琺琅器胎體厚重,器物成型規整。明早期落款方式以自右至左一列橫排楷書款最為可靠。
宣德時期,金屬胎起線琺琅製品,有年款者分兩種類型:
一種在器物的某個部位用琺琅釉燒成款識,款識內的釉色同整體器物的釉色渾然一體。這種款識是造器時,已包括於總體設計之中,屬於原款。這類用釉燒成的年款,多置於器物的底部和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