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年款則是在銅胎上鑄或鏨刻出來的,多置於器物底部。宣德時期款的形式有“宣德年製”4字款、“大明宣德年製”6字款和“大明宣德禦用監造”8字款。也有“宣德”2字款者,但很少見。字體以楷書居多,兼有隸書和篆書體。
宣德款識的處理方式有:陰線雙勾、單線刻畫、鏨刻陽文和鑄款。這些宣德年款的作品,是銅胎琺琅器中有時代標誌的最早製品,為識別宣德時代金屬胎起線琺琅的風格特點提供了重要依據。
如宣德銅胎掐絲琺琅纏枝蓮紋大盌,外壁是施以白色釉為地,用雙線勾勒纏枝蓮的枝幹,串聯起數朵彩色釉碩大花朵,頗顯富麗。盌內壁是以淺藍釉為地,飾彩釉龍戲珠紋。底足內為淺藍釉地,飾彩釉纏枝菊花紋,中心處施紅釉篆書“宣德年造”4字款。
明代早期琺琅器紋飾的葉片內常填兩三種色釉,但釉料沒有混雜使用,釉層較後期的厚。其品種、器型多為《格古要論》中所載的“香爐、盒兒、盞子、花瓶之類”,大多器型小、胎體由鑄造成型,且較後期的厚重。當時的掐絲琺琅器一般沒有錦地,掐絲粗細不勻,掐絲末端多以疊接隱藏的方式處理。
如明掐絲琺琅獸耳瓶高 29.5 厘米,口徑13.2厘米,銅胎,束頸,雙獸環耳,鼓腹,圈足。外體飾掐絲琺琅纏枝蓮紋,口內有藍琺琅釉書寫一楷書“王”字。釉厚體重,造型端莊穩重。
明初,琺琅常與高度發展中的明代家具相結合,產生出極強的配合藝術。如紅漆嵌琺琅麵梅花式香幾,通高88厘米,麵徑38.5厘米。
香幾通體髹紅漆,幾麵為五瓣梅花式,中心打槽,嵌琺琅麵心。高束腰上植以5根短柱,分5段嵌裝絛環板,絛環板上開長方形委角透光,束腰下有托腮。壺門式牙子,5條腿為三彎腿式,腿子中下部起雲紋翅,足端做成如意頭並雕飾向上翻卷的卷草紋。
足下踩圓珠,落在台座上,台座麵下亦有束腰,開長方形透光,
其樣式與香幾上部呼應,體現了明式家具的風格特點。宣德時期琺琅工藝的基本特征:首先,多以淺藍釉為地色,亦有少量用白色釉為地者,其上由寶
石藍、雞血紅、車磲白、墨綠、草綠、絳紫、嬌黃等多彩釉色組成纏枝花卉和雲龍戲珠圖案,釉色純正穩重,釉麵蘊亮,但有砂眼。其次,習慣用纏枝蓮作為主體裝飾圖案,纏枝蓮的枝幹多用單線勾勒,以∽形的彎曲轉折串聯起不同色彩的盛開的花朵。花頭碩大,
在肥厚的多層花瓣襯托下,中心處形成類似桃形的花蕊。
這種纏枝圖案的組成,似乎已成為定式,變化不大。也有以單線勾勒枝葉連綴多朵小花者,頗顯新穎活潑。亦有用雙線勾勒花卉的作品,但流行不甚普遍。
同時,掐絲的粗細,略顯不勻,勾勒出來的花紋圖案輪廓線銜接處不甚緊密,往往露出掐絲銜接的痕跡,銅胎的製造比較厚重,給人以自然樸實的美感。
依據這些基本特征,對沒有時代款識,而藝術風格相似的作品,當可確定為宣德時期。
銅胎琺琅纏枝蓮雙耳爐、掐絲琺琅蕃蓮紋出戟觚等作品,胎體厚重,釉色純正穩重,以單線勾勒花卉枝幹,花朵碩大,自身雖然沒有製造的年代款識,但其藝術風格及釉色特點,均具宣德時期琺琅製品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