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時期 2.(1 / 2)

明代時期 2.

日趨繁縟的明中期琺琅器

到了15世紀以後的明朝中葉,掐絲琺琅工藝取得極大發展,不僅造型、品種、釉色都顯著增多,而且工藝技巧也明顯進步。到了明朝代宗朱祁鈺時候,他特別喜歡這種工藝品,傳旨大量製作,工藝水平提高很快。琺琅器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景泰年製”的銅

胎掐絲琺琅。

由於景泰年款的銅胎掐絲琺琅器,傳世較多,產品又大多以孔雀藍色為主,所以人們就把這種工藝品叫作景泰藍。這個稱呼後來就一直傳下來了。故有“景泰藍”之美譽。

而這種工藝,其實就是琺琅生產中的“燒藍”技術。燒藍是一種透明琺琅器。以銀胎為主,俗稱“銀燒藍”,少量銅胎。

先在銀胎上用鏨刻和錘打出淺浮雕紋飾,再罩一層透明或半透明的琺琅釉,燒成後顯露出胎體上的粗細紋飾,與藍色為主的釉上下輝映,精致美麗。銀燒藍器物多為小件胭脂盒、粉盒、頭簪等。

孫承澤《天府廣記》中記述:景泰禦前的琺琅,可與永樂朝果園廠的剔紅、宣德朝的銅爐、成化朝的鬥彩瓷器相媲美。似乎在景泰時期的琺琅製器,已發展到“黃金時代”。

明中期琺琅器造型一般端莊古雅,紋飾繁縟豐富,有番蓮、饕餮、蕉葉、龍鳳、雲鶴、菊花、山水、樓閣、人物等。借鑒錦、玉、瓷、漆等工藝傳統手法,突出了勾邊填色的圖案程式。

琺琅顏色豐富,而且混合色種類多,有藍、紅、黃、綠、白、天藍、寶藍、雞血紅、葡萄紫、紫紅、翠藍等,釉色變化多而豔麗。

一件精美的景泰藍器皿,首先要有良好的造型,這取決於製胎;還要有優美的裝飾花紋,這決定於掐絲;華麗的色彩決定於藍料的配製;輝煌的光澤完成於打磨和鍍金。

所以,它是集美術、工藝、雕刻、鑲嵌、玻璃熔煉、冶金等專業技術為一體,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深刻文化內涵,是最具北京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之一。

琺琅和釉一樣是玻化物質,是薄地、均質的矽酸鹽和硼酸鹽的混合物,

一般琺琅可分為有色、無色、透明、半透明和失透等5種。

明中期,琺琅器的釉層較早期的薄,且有些釉料成半透明狀,比前後期的釉色都要透而亮麗。透明琺琅器是金屬胎琺琅工藝的一種,主要是利用釉料的透明特性,塗施在經過加工工藝處理後的金屬胎上,經燒製後可顯現出金屬胎表麵的圖案花紋。

如明代銅胎透明琺琅麵盆,口徑15厘米,高5.3厘米,該器造型規整,沿邊一周回紋,填色幽靜,花卉舒展,線條優美,典型工藝精湛,分量凝重。而同時,明中期琺琅器的雲紋錦尚未規則化,行雲紋與如意雲頭紋摻雜應用。

如明代鎏金銅掐絲琺琅雲紋耳杯,口長17.5厘米,通寬16.5厘米,高4.2厘米。杯口橢圓形,有對稱的雙耳,弧壁,平底。耳麵和杯口兩端用紅、黃漆繪鳥雲紋,線條流暢。這件雲紋耳杯雙耳成羽狀,古稱之為“羽觴”,是古時的飲酒器。這件器物做得輕便靈巧,雲紋流動,龍飛鳳舞其中。

明中期的製胎水平已達到了相當的高度。胎型有方有圓,並向實用方麵轉化。除了瓶、盤、碗、盒、熏、爐、鼎之外,還有花,花盆、麵盆、炭盆、燈、蠟台、樽、壺等器物,有龍戲珠、夔龍夔鳳等寓意吉祥的題材,也有雲鶴、火焰等表現道教、佛教內容的題材。

如明景泰年間的琺琅羅漢床,床長1.96米、寬0.97米、高0.96米,整體由紫銅鑄造而成,采用掐絲、填各色琺琅料的製作工藝,該羅漢床以紅龍為主角,左右配以兩條騰飛狀的黃龍作簇擁紅龍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