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治時期宮廷製作的掐絲琺琅年年益壽蓋碗,此蓋碗的器型很是工整,鍍金燦爛,是清朝造辦處琺琅作所製之琺琅器。
尤其是一件琺琅碗的足底鏨陰文楷書“同治年製”款。同治年款的掐絲琺琅作品極其少見,從掐絲琺琅碗就可以一窺這一時期琺琅器製作的藝術特點了。
晚清時仿造景泰年製的琺琅作品,其器型、花紋圖案和釉料色彩,均與原器相差甚遠,給人以輕浮飄逸之感,而不似明代沉穩凝重的風格。
“大明景泰年製”款的處理,亦過於拘謹或隨心所欲,極易區別。鍍金豔黃,浮光亮澤,有別於傳統的用金方法。
如清畫琺琅牡丹紋扇麵式壺,通高9厘米,口徑5至6.4厘米,足徑
5.1至6.2厘米。壺銅胎,腹呈扇麵形,曲流,螭形柄。通體黃色琺琅地畫琺琅紋飾,蓋麵繪粉紅色秋葵紋,鈕作花蕾,流、柄飾螭紋,壺身四麵繪寫生牡丹花。
壺底鋪白色琺琅,中央紅色雙線方框內署紅色楷書“大明景泰年
製”6字款。此壺造型獨特,色彩豔麗,黃色地上之各色牡丹盡顯宮廷富貴之氣。
晚清出現了大量的仿品,“達古齋”款掐絲琺琅袱係紋筆筒屬晚清琺琅作坊名號,其筆筒的造型、風格與“誌遠堂”款筆筒如出一轍。
如“誌遠堂”琺琅書卷式筆筒,通高9.5厘米,口徑有8.5厘米,足徑
6.7厘米。筆筒以淺藍色琺琅為地,掐絲填紅、黃、藍、白、綠、黑等顏色的折枝花卉及秀石紋,花紋裝飾比
較注重色彩的暈染效果。
這件作品雖然是出自清代晚期的民間作坊,但是造型優美,製作精良,造型和圖畫設計頗具匠心,
而且,此書卷式筆筒景泰藍的造型也比較獨特,是做成了大小兩書卷式,裝飾掐絲琺琅錦袱紋,底作如意雲頭式足一周,口部飾一紅色琺琅長方形框欄,上有掐絲填黑色琺琅“誌遠堂”款。
恭親王奕是道光帝的第六子,鹹豐帝的六弟,同治和光緒帝的六叔,經曆了王朝的一係列變幻,為“洋務派”領袖,是晚清頗有作為的皇室成員。
清光緒恭王府有一套定製的掐絲琺琅福壽紋五供,高分別為64厘米、48.5厘米、54厘米、48.5厘米和54厘米,五供保存完整,掐絲線條均勻,清晰流暢。釉麵平滑光亮,砂眼少,色彩豐富,為清晚期琺琅
精品。
此五供通體飾錦地福壽紋,正麵填金書“恭忠親王”,背麵書“側福晉”。“忠”為奕諡號,故此五供應製於1898年恭親王去世後的光緒晚年,是恭王府家廟中為恭親王側福晉供奉之物。
“如意”在我國是一種代表吉祥的珍玩,大多采用玉、翠、檀木、竹根等製成。
它的頭部是心字形,曲柄有些弧度,呈彎曲狀,這種造型是唐代以後才確定下來並流傳至今的。
如意造型的變化和發展在清代達到了最高水平。這一時期的如意,不僅在數量上大大超越前代,而且更加注重材質的精美、工藝的精巧、紋飾的古雅。清代如意的形製十分豐富,單柄首就有葵瓣、雲頭、蓮花、靈芝等不同樣式。
如意成為皇宮裏的珍玩,寶座旁、寢殿中都擺設有如意,以示吉祥、順心。每一件如意的工藝造型都極為精美:有琺琅如意、木鑲嵌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等。
清代中後期,如意在民間也越來越普遍,逢年過節、壽誕婚嫁都用如意做禮物,貴重的如意還被用做鎮宅之寶,成為人們身份、地位的象征。
如清晚期楠木雕嵌琺琅如意,全長62厘米,頂端的掐絲琺琅如意雲頭,長18厘米,寬14厘米;中部鑲嵌的掐絲琺琅長17厘米,寬9厘米;底部鑲嵌的掐絲琺琅長11厘米,寬10厘米。整個造型精巧,曲柄有些弧度,呈彎曲狀。掐絲琺琅和木質手柄上都裝飾有福、祿、壽三多的圖案。
這件如意雕刻的福祿壽,是用楠木製作的,在這個如意上以“三鑲”技術,嵌有三塊掐絲琺琅片,掐絲琺琅上繪的是八仙的圖案,八仙圖案在古代就是祝壽的吉祥寓意,然後在這個圖案上又刻了佛手、桃和石榴,代表福祿壽,它又有八仙的紋飾在上,就表示福、祿、壽,福壽雙全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