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 3.(3 / 3)

鹹豐年間,開始出現專門銷售琉璃的料貨莊,使博山琉璃的銷售從集市貿易、長途販運,

逐漸轉為以博山為中心的全國各地定點銷售。如鹹豐琥珀色琉璃直口瓶,高8.7厘米,口徑4厘米,腹徑9厘米。瓶吹製而成。直口,細長頸,鼓腹,外底微凹,習稱搖鈴尊。通體呈半透明琥珀色,光素無紋飾,器表有密密麻麻的小坑,這是清宮晚期琉璃常見的。外底中心碾琢陰刻單方框“鹹豐年製”雙豎行楷書款。

同種器型的還有鹹豐豆綠色琉璃八棱直口瓶,高13.2厘米,口徑

2.3厘米,底徑3.8厘米。瓶為模製,再經琢磨而成。器身縱向8棱角,細長頸,鼓腹下斂接圈足。通體為豆綠色不透明琉璃,光素無紋飾,外底中心碾琢陰刻單方框“鹹豐年製”雙豎行楷書款。此瓶似3層琉璃套合而成,器體外表有小凹坑多處。

同治年間,博山西冶街及其迤西一帶幾乎家家戶戶都以琉璃為業,成為名副其實的“琉璃之鄉”。除原有產品外,開始生產鋪絲屏風片、瓶、杯等產品。這時,作為製造琉璃產品的半成品料條,也成捆地運銷外地。如同治淺藍色琉璃碗,高7.2厘米,口徑14.3厘米,底徑5.9厘米。碗為模製而成。直口,下斂,平底內凹。通體淺藍色光素琉璃,不透明。足底中央陰刻方框“同治年製”雙豎行楷書款。

至清末,全新的琉璃製品成為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 1904年,在山東的博山顏神鎮成立琉璃公司製造琉璃。如光緒淺綠色琉璃碗,高

6.2厘米,口徑13.3厘米,足徑5.3厘米。碗為模製而成。敞口,下斂,平底內凹。通體淺綠色琉璃,外底陰刻單方框“光緒年製”雙豎行楷書款。此碗胎體厚重。

清代後期大量製造的琉璃鼻煙壺,也成為當時的一種特色,形成了我國自先秦至隋唐之後琉璃品生產的又一個巔峰。如白套黑琉璃凸雕16字鼻煙壺,高7.2厘米,腹寬3.9厘米。煙壺扁長方體。白色套黑色琉璃,腹部正反兩麵共凸雕16字,壺體兩側黑色暗獸銜環耳,橢圓形圈足黑色一周。

光緒年間,山東博山也開始製造出內畫產品,到光緒末年,鋪絲屏吊燈、鋪絲圍屏、煙嘴、鐲等產品。如晚清透明藍琉璃竹葉紋蓋罐,通高14.5厘米,口徑15.8厘米,底徑9.3厘米。罐吹製而成。直口,斂腹,矮足微外撇,圓紐蓋。通體為透明無色琉璃,質地晶瑩澈如水晶一般。蓋及腹部一周飾凸起的竹葉紋,竹葉用寫意法表

現,有隨風飄拂的動感,簡潔自然。其整體裝飾具有異域風格。

清代晚期,南方琉璃生產以廣州為中心,有一類以我國傳統生產、生活為題材的琉璃蝕刻畫深受西方人士的喜愛,成為當時的外銷商品之一。如蝕刻赭色庭院養蠶圖琉璃畫片,高33.2厘米,寬43.5厘米,厚0.2厘米,畫片為長方形,采用蝕刻技法製作而成。以鄉村婦女庭院養蠶為題材。畫麵左側為庭院一角,院落內修竹搖曳,圍牆外一簡易草棚臨溪而建。草棚內,6名村婦分成兩組,一組在整理桑葉,準備喂蠶;一組似在檢查蠶繭。畫麵布局合理,寫實逼真,頗具工筆畫韻味。

琉璃是我國古代文化與時代藝術的完美結合,其流光溢彩、變幻瑰麗,是東方人的精致、細膩、含蓄體現,是思想情感與藝術的融會。琉璃,沉積曆史的華麗,她穿越3000年的時空,以內斂的豐富保留著不可磨損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