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乾隆琉璃胎書琺琅芙蓉花鼻煙壺,通高6厘米,最大腹徑2.8厘米。煙壺葫蘆型。圓底,白色玻璃胎。通體黃色琺琅地上繪琺琅芙蓉花紋。壺底署藍色“乾隆年製”楷書款。銅鍍金鏨花蓋連象牙匙。為大小相同的一對鼻煙壺,均以花蝶為裝飾內容,形狀纖小,線條流暢。
嘉慶時期,琉璃生產基本上繼承了乾隆晚期風格,大多造型較工整,色澤亦較均勻。如寶藍色琉璃扳指,高2.9厘米,口徑2.8厘米,扳指係模壓成型。打磨光滑,做工精致,藍色琉璃中摻有絮狀雜質,類似青金石的生長紋。
高足杯也成為這時琉璃製品的一種常見
器型,如透明琉璃蠶絲紋高足杯,高9.1厘米,口徑6.9厘米,底徑4.5厘米。杯圓形,撇口,下斂,酒杯形底座,最下麵為圓形平麵外展,通體以白色透明琉璃吹做器胎,纏乳白色琉璃絲飾出蠶絲紋。無款。
清中期署嘉慶款的琉璃器皿數量有限,較為珍貴。如嘉慶琥珀色透明琉璃馬蹄尊,此尊圓口,器形呈馬蹄狀。通體為琥珀色透明玻璃,底中心單方框內有“嘉慶年製”款。器型周正簡潔,器表平滑。
除此之外,還有嘉慶寶藍色琉璃八棱瓶、豆綠色琉璃渣鬥,均為署嘉慶款琉璃器皿中之佼佼者。
清中期多彩琉璃果供,高13厘米,口徑14.8厘米。果供為有模吹製,再經琢磨而成。表麵隆起不同的果實形狀,有桃實、草莓、佛手、石榴、紅果等,其內壁塗飾相應果實的顏色和斑點,想象逼真,如同一顆顆鮮果堆放在一起,形成果山。果供為供品的代用品。
多彩琉璃製品並不多見,類似的還有赭色斑黑琉璃水丞,高3.1厘米,口徑3.5厘米。水丞為有模吹製而成。斂口,鼓腹,平底內凹。無款。水丞內附一銅鍍金小勺。
通體黑地上散布著許多大小不一的赭色斑點,此小水丞造型玲瓏標致,彩色鮮豔,色澤純正,應是清中期清宮琉璃廠燒造。
清代後期,琉璃製品的生產廣泛發展,製作工藝精湛而複雜。琉璃器的品種非常豐富,僅單色琉璃就有20餘種,複色琉璃包括攪料、金星料、點彩夾金、紋絲等品種,另外還有大量的套料琉璃器。這些琉璃製品晶瑩剔透,華麗精美。
琉璃渣鬥的造型來源於瓷器,其特點是侈口、高頸、鼓肚、短足,其口大可與腹徑相等或稍大於腹徑,頸口高度約占全器的二分之一。如果從瓷器再將這種造型向上推,可以從青銅器看到其最早的起源,即可能由商周時期的青銅觚經壓縮變化形成的。
瓷製渣鬥出現得較早,而琉璃渣鬥則隻有清代才有,並且流行於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道光年間雖然數量減少,但仍可見其精美。
如道光綠琉璃渣鬥,高9.2厘米,口徑7.7厘米,渣鬥呈豆綠色,不透明。口大而外侈,向下內收束頸,腹部隆起,矮足平底與腹連接處微內束,通體無花紋裝飾。器型不甚規整,底布鐫刻“道光年製”雙直行陰刻款。
道光時其他琉璃器型也有所繼承,如瑪瑙色琉璃九瓣花三足花插,高7.5厘米,口徑7.5厘米,花插模製而成。由九瓣花瓣組成。尖底,下承
三乳釘足。
杯身以深淺不同的褐色、白色、灰藍色琉璃交織在一起,形成流動的水渦紋,似瑪瑙石的紋理,自然天成。內壁光素。外壁每瓣為一葉片,雕出主葉脈及網狀細葉脈。該花插造型及裝飾都很新穎別致,雖然無款,但仍屬道光時的琉璃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