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 3.(1 / 3)

明清時期的 3.

攪料工藝是乾隆時期創造的一種新的琉璃裝飾工藝,其工藝過程比較複雜,類似於擰絲。乾隆時期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的琉璃廠燒造了一些攪胎琉璃瓶,其製造工藝更為複雜,需要經過多次的吹製、纏繞、充氣、黏合方可製成。

如乾隆藍白紅攪胎琉璃瓶,高20.8厘米,口徑11厘米,瓶喇叭狀圓口,口沿外撇,頸直且較長,約占全器的二分之一弱。腹部類鵝卵形,最大徑偏上,近底處束緊,高圈足。足底陰刻楷書“乾隆年製”四字款分布周邊的上、下、右、左處。

瓶的口沿和足部為碧綠色,頸、腹部飾白、藍、紅三色相間的條帶紋,斜向纏繞全器,其顏色的相間規律為白、紅、白、藍。此瓶顏色純正,質地潔淨,造型雅致,紋飾流暢活潑,如行雲流水,為本來靜止的器物注入了勃勃生機,是不可多得的古代琉璃珍品。

乾隆時期是我國琉璃器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尤其表現在琉璃品種繁多,工藝技術高超,這是因為既有前人的經驗積累,又加上外來技術的引進和吸收,特別乾隆時期開始兼采玉器、瓷器等各類工藝品的優秀造型,創造出全新的琉璃形製。

渣鬥即為吐盂,是宮中生活用品之一,其質地多為瓷器、銅器和琺琅器,而琉璃製的渣鬥則十分少見,琉璃渣鬥更是乾隆以前琉璃器造型中所沒有的。

如乾隆綠琉璃渣鬥,高8.7厘米,口徑7.7厘米,腹部渾圓,平底取直,高頸侈口,頸下部收於腹上線,口為喇叭形,外沿與腹部外輪廓取齊,器雖小,但造型嚴謹,比例勻稱,立之穩定,觀之大度。

通體由透明綠色琉璃磨製而成,飾有連續的六角形裝飾。此渣鬥琉璃質地純淨,透明度極佳,所磨製的幾何紋樣有立體效果,為清乾隆時期的精品。

金星琉璃,亦稱金星料或溫都裏那石,因在深茶色或紅褐色琉璃體內有點點金星閃爍而得名,是在養心殿

造辦處琉璃廠於乾隆初期燒造成功的。

金星琉璃是在熔融過程中的琉璃料中撒入金粉,然後製成塊料,再根據器物的設計需求,將塊料剖割、切削、琢磨成器;也有利用某些金屬,如銅等物質在琉璃中溶解度很小的特性,從而可在一定溫度下從琉璃中提取,獲得金屬色澤的閃光。

如乾隆金星琉璃起突花蝶飾瓶,通高12.3厘米,長6.3厘米,寬4.6厘米。瓶身呈橢圓形。細頸,長身,圈足,有蓋。瓶體外盤繞茂盛的葫蘆藤一株,盤旋曲折直達蓋頂。藤蔓上輸葉漫卷,並散垂著兩個葫蘆,更有蝙蝠飛行其間。整體裝飾呈起突效果,玲瓏精巧。

乾隆時期的金星琉璃製品形式多樣,除日用品以外,還廣泛應用於花插、洗、盂、山子、如意、臂擱等製品中。如金星琉璃書卷式臂擱,長14.3厘米,寬4.7厘米,高1.2厘米,書卷式。上麵陰刻船頭獨坐垂釣老翁,四周水麵波光粼粼,鬆石林立,整體畫麵猶如工筆繪畫,生動自然。此臂擱質地光潔,金星閃爍。

在清代,吸聞鼻煙頗為時尚,華貴別致的鼻煙壺便成為貴族及文人的新寵,是把玩、炫耀之物。其中,玻璃鼻煙壺以其豐富的色彩、精致的工藝、多變的造型深入人心,壓花、套料、內畫、琉璃胎琺琅等琉璃煙壺百花齊放。

因琉璃諧音接近流離失所,不吉利,故改稱“宮料”或“禦琉璃”。據傳,乾隆初年,禦廠胡姓總監,以善造“料器”著稱,以精白料做胎,吹成花瓶、煙壺、盤碗,其胎型極薄,外畫琺琅釉彩,這些做工精巧、繪畫細膩的作品,後人稱之為官窯“古月軒”,為稀世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