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 2.(1 / 2)

明清時期的 2.

極度興盛的清代琉璃器

清代早期,琉璃的製造和統籌使用已經為國家統一管製。由於清前三代,社會處於休養生息階段,對於工藝品的生產並沒有過多的發展。但自康熙開始,琉璃技術重新開始大步發展。

在康熙皇帝的倡導下,清廷宮中專門設置了宮廷內務府造辦處,並且引進了大批西方的傳教士,對我國現有的琉璃製造工藝進行改良,並設立專有的“大清琉璃廠”,派官監製料器和琉璃製品,專供內宮玩賞和使用。

康熙時期的成就表現在創造套料,並使單色玻璃器的製造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器型完全摒棄了唐宋以來的薄胎瓶、簡單的杯、碗造型,而是兼采玉器、瓷器等其他工藝品類的優秀器型,創造出全新的琉璃形製,例如玻璃水丞、魚缸、筆筒等。

從顏色上講,康熙朝琉璃色彩豐富,色度純正、豔麗。製造工藝有套彩、刻花等,並從此時起,開始出現刻款,一般為“康熙禦製”雙直行篆書陰文款,采用跎

如有一件帶“康熙禦製”刻款的琉璃水丞,通高7厘米,口徑2.8厘米,水丞由透明白玻璃吹製而成,圓形平底,下闊上斂,小口有蓋。腹外切磨出8個平麵,似蓮瓣圍繞一周。蓋的表麵切磨成六角形連鎖紋。器底陰文篆書“康熙禦製”四字款。 此水丞運用了西方切磨寶石的技法,質地純淨透亮,造型端莊,裝飾新穎。

康熙時期還出現了大批量的陶瓷仿青銅器型的裝飾用品。如清藍琉璃刻花燭台,通高28.5厘米,盤徑6厘米,這件燭台是用藍色琉璃製成的,上下分為幾部組合而成的,最上麵是圓形小碗,正中有一銅製蠟扡,其下有一圓管形立柱,柱下為大口徑淺盤,淺盤下又有一圓短柱,管形,最下麵是覆碗式高足,造型周正穩重,比例勻稱。

清代的纏絲玻璃、套色雕刻琉璃及鼻煙壺等成為世界玻璃藝術的珍品。如康熙白琉璃十二棱弦紋大罐,高30.5厘米,口徑11.8厘米,腹徑25.2厘米,底徑14厘米,罐吹製而成。直口,豐肩斂腹,外底心凹

入。通體呈白色半透明琉璃,腹部自上而下飾凸起的螺旋紋12道。螺旋紋等距排列,均勻流暢,富有節奏感。

大量精美絕倫的清代琉璃廠琉璃器問世,雖與“康熙盛世”有關,但與雍正的關係更為直接。雍正登基後,對社會進行了一番改革,大大提高了各種技術藝人的社會地位。

雍正時以琉璃代替寶石成為典章製度,琉璃器也作賞賜大臣之用。雍正朝注重琉璃顏色的調配研究,能仿瑪瑙、翡翠、琥珀、蜜蠟等色,且都呈色精妙。

這一時期的款識為“雍正年製”4字楷書款,其排列方式有雙直行陰文和橫排單列陰文等形式。如雍正黃琉璃橘瓣式渣鬥,高9.9厘米,口徑9.7厘米,此器喇叭狀口,大而外侈,向下內收成束頸,腹部橘瓣狀隆起,腹與足連接處內束。通體橘黃色,以凹凸手法塑成16瓣橘瓣狀,造型典雅,色澤鮮豔。底部中心雙線方框內陰刻楷書“雍正年製”雙直行款。

這件渣鬥的顏色豔麗,俗謂雞油黃,色度均勻、純正、潔淨,呈色難度很大,不愧為清早期琉璃器中的佳作。

雍正時期,也有仿古代青銅器造型的琉璃器皿,如雍正藍色透明琉璃尊,高19.5厘米,口徑16厘米,尊圓口,短頸,鼓腹,外撇圈足。通體呈現透明的淺藍色,光素無紋飾。口沿處鐫刻楷書“雍正年製”橫行款。此尊由清宮造辦處琉璃廠製造,器形大而造型規範,屬

清雍正朝琉璃品中較大之

器皿。琉璃尊表麵略泛堿,有大小不一的氣泡,是受當時琉璃製造技術製約而形成的。盡管如此,該尊仍為清宮琉璃廠早期的珍貴實物。

雍正藍琉璃包銅鍍金鏤空雲鳳紋罐。此罐裝飾

獨特新穎,是琉璃和銅鍍金鏤雕兩種工藝相結合的產物,在雍正朝造辦處檔案中曾有詳細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