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 2.(2 / 2)

清中期,即乾隆至嘉慶初年,是清代琉璃生產的極盛期,這個時期的代表作仍然是清宮琉璃廠的產品。

乾隆時的琉璃器型華麗,花紋精美,是清代琉璃生產的極盛時代。主要器物有爐、壺、瓶、缽、碗、杯、盤、尊等,顏色有白、黃、藍、青、紫、紅等30餘種。

如乾隆孔雀藍琉璃長頸瓶,高27.3厘米,口徑8.6厘米。瓶微撇口,長頸,圓腹,圈足。通體為不透明孔雀藍色玻璃,光素無紋飾。底中心處陰刻“乾隆年製”楷書款。此瓶係清宮造辦處琉璃廠造,屬皇家陳設品。該瓶器形端莊大方,線條流暢,色澤嬌豔,表麵平滑光亮,是乾隆朝獨具風采的工藝美術品。

乾隆琉璃器形中有大量模仿宋代瓷器,但往往比例誇張,玻璃薄如蛋殼,晶瑩剔透,色如寶石。如乾隆透明藍琉璃花口式碗,高6.6厘米,口徑20厘米。此碗圓形,斜壁,圈足,口沿作豁口6個,似花瓣

形。通體呈透明藍色。底中心單方框內陰刻楷書“乾隆年製”4字款,工藝精湛,是乾隆時期藍色琉璃器的代表作。

乾隆時期的琉璃器,還運用了套料、金星料、攪胎、琺琅彩等多種裝飾方法。其中,琉璃裝飾藝術最重要的創造應是“套料”,也就是在白琉璃胎上粘貼各種彩色琉璃的圖案坯料,然後經碾琢而成。另外,套料也有許多以彩色琉璃為胎。

如乾隆白套藍琉璃雙耳瓶,高18.6厘米,口徑7.5厘米,底徑6.9厘米,此瓶以涅白色琉璃做胎,其紋飾及雙耳均為藍色琉璃。瓶口向外撇,頸部較細,腹部較闊,足矮,底平。雙耳作夔鳳形,係單獨成行後加熱粘於瓶體之上。頸部飾俯仰蕉葉紋,腹部飾纏枝花卉紋,足處飾蓮瓣紋。足底陰刻“乾隆年製”楷體款,字呈上下左右排列。

乾隆、嘉慶初年的琉璃風格與前期相比截然不同,以追求華麗、繁縟為特色,款識分布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雙直行,一種是刻於器底周邊上、下、左、右各一字的形式。

字體則有楷書、篆書兩種,而且款識還有單方欄、雙方欄、圈欄、不加欄等多種形式,另外,還有一種“大清乾隆年製”6字3直行楷書陰文款。

如乾隆紫粉色琉璃浮雕荷花紋水丞,高4.4厘米,口徑2.6厘米,腹徑5.5厘米,足徑2.5厘米,水丞吹製而成。圓形,小口,球形腹,外底凹入。

通體為紫粉色不透明琉璃。周身飾通景荷花圖,荷花迎風搖擺,風姿柔美,下麵是漣漪的水波紋。花紋采用浮雕技法,所以凸起與平麵,顯得立體生動。外底碾琢“乾隆年製”楷書款,4字作上下左右的排列。

“三式”即爐、瓶、盒的組合,是置於室內燃放香料的成套用具。其組合方式始見於清朝,似與滿族的生活方式有關。造辦處曾以琺琅、銅鍍金、玉、瓷等材質製作了大量的三式,有的器物上還鐫刻著所陳設的宮殿名稱和千字文順序。琉璃質地的三

如乾隆粉紅色琉璃戧金纏枝花卉三式,爐高7.6厘米,口徑8.6厘米,腹徑10.5厘米;瓶高12.7厘米,口徑2.3厘米,腹徑5.7厘米;盒高

3.7厘米,口徑6.6厘米。爐為雙耳,三足,爐內置銅鍍金膽以備燃香之用。瓶為馬蹄式。盒為圓形。

三式均以粉紅色琉璃製成,上飾戧金纏枝花紋。底陰刻楷書“乾

隆年製”4字款。此三式係清宮造辦處玻璃廠造,小巧精致,玻璃色澤

醒目亮麗,為乾隆朝戧金琉璃之佳品。

乾隆年間是我國工藝美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各種工藝品種均得到了突飛猛進的技術發展,琉璃器自然也不例外,許多琉璃製造方麵的難關都是在這個時期攻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