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 4.(1 / 2)

宋元明清 4.

明宣德漆器的款識處理方法與明永樂時期截然不同,改明永樂針劃款為明宣德楷書填金款,在底部左側豎刻“大明宣德年製”。少數在蓋上刻款。明宣德刀刻填金款成為明、清漆器款識處理的典範。

宣德以後,明漆器開始從簡練、樸實、大方的風格向纖巧細膩轉變。這個時期的漆器品種有剔紅、剔黑、剔彩、戧金漆等。明中期漆器以雲南、甘肅製作的地方漆器較為突出。

這一時期的作品造型較之早期單調、劃一的特點有明顯變化,出現了梅瓶、四方委角盒、八方形捧盒、提匣、筆筒、方盒、方盤、大型的長方匣、長方盒、扁壺、高足碗、棋子盒等。這說明漆器的使用範圍越來越大,實用性和觀賞性已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明中期漆器的裝飾圖案更為豐富多彩。在以花卉為題材的作品方麵,較之明早期果園廠那種整朵大型花卉為主題的裝飾圖案日趨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折枝花卉及花鳥題材的增多,如鴛鴦荷花、喜鵲登梅、綬帶牡丹、茶花小鳥、蘆雁等。

如宣德剔彩檎雙鸝大捧盒,高20厘米,盒徑44厘米,是最早的剔彩漆器。盒呈圓形,上收成平頂,矮圈足。通體自下而上髹漆顏色為:紅、黃、綠、紅、黑、黃、綠、黑、黃、紅、黃、綠、紅共13層之多。

盒蓋圓形開光,以紅漆刻成斜方形錦紋為地,其上雕刻林檎樹一株,黃鸝鳥兩隻,一在枝前,側身昂首,一在枝下,回身欲下,兩相呼應,林檎枝頭,有花有果,另外刻蜻蜓、蝴蝶各一隻,點綴其間。盒蓋開光外與盒底鄰近底足的一圈,雕刻有纏枝花果紋,由石榴、葡萄、櫻桃組成。

盒蓋與器的豎壁雕刻纏枝花卉有牡丹、茶花、梔子花、菊花等,四周花果紋均無錦紋作地,而是以黃漆為地,在蓋麵正上方長方形條上刀刻“大明宣德年製”填金楷書款。此器器型大而莊重;色彩豐富,斑斕絢麗;紋飾活潑,富於生命力,仿佛呼之欲出。

以人物為題材的作品則不拘於早期那種攜琴訪友、觀瀑的題材,而以曆史故事為主。例如,五老過關、牧牛、文會、渭水訪賢、攜友秋遊、漁家樂、采藥、滕王閣、雀屏中選、郭子儀故事、嶽陽樓、八仙人物、嬰戲等。

明中期漆器的雕刻風格有的保持了早期磨工圓潤、藏鋒清楚的特點,而有的作品則出現了鋒棱不夠圓熟的特征。這說明了處於過渡時期的作品兼而有之的風格變化。

此時,雕漆一般髹漆不厚,與早期那種髹漆層次厚、立體效果較好的風格略有不同。另一方麵,無論是花卉題材或人物故事題材的作品均刻有錦紋,早期黃漆素地之上壓花的做法幾乎蕩然無存,從而形成了錦上添花的表現手法。

雲南也是明中期製作漆器的重要地區。雲南漆器一般髹漆較薄,漆色暗,無光澤,構圖緊密,有繁縟之感。其造型有扁圓形盒、圓盤、雙耳扁壺、高足碗、棋子盒、碗等。

雲南漆器雕刻的圖案不拘泥於一種形式,豐富多彩,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圖案中點綴有栩栩如生的螳螂、蜜蜂、遊魚、螞蚱、蛇、蛙等多種小生物,還有象征長壽的盤腸、靈芝,象征幸福的孔雀牡丹和活潑可愛的雙獅戲球,傳說中的麒麟、翼龍、雙螭、草尾龍等。這些圖案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

經過明中期80多年的發展,到明世宗嘉靖時期,漆器工藝出現了新的局麵。這就是官辦作坊繼續大量製作漆器,具有宮廷風格的漆器製作重新占據統治地位。

明中期漆器風格經過近百年變化,從早期簡練大方、圓潤精致的風格演為崇尚纖巧華麗、繁縟細膩的新風格;漆器的使用範圍擴大,出現了箱、櫃、桌等新的漆器造型;漆器品種增加,除了剔紅、剔彩,戧金彩漆亦大量製作,漆藝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明嘉靖時期的漆器品種主要有剔紅、剔彩、戧金彩漆。傳世的明嘉靖漆器仍以剔紅器居多。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的以綠漆為錦地,其上雕紅漆的作品。紅綠兩色醒目,對比強烈,起到了突出主題的效果。

嘉靖時期的雕漆基本上有兩種風格:一種雕刻精細,刀法快利,鋒棱雖顯外露,但仍保持有明早期漆器那種圓潤光滑的特征;另一種為雕刻不精,有粗糙之感,漆色亦不佳,不善藏鋒,雖有磨工,但不圓潤。

剔彩自明宣德時期出現以後,到了明嘉靖時期呈現出大規模發展的局麵,傳世品較多。嘉靖剔彩主要以紅、黃、綠三色交替,每色有相當的漆層。

器物表麵呈現出紅、黃、綠三色,一般是紅花、綠葉。若雙龍則以紅、黃區分,以紅色漆為龍鰭,以黃色為龍身,以綠色為龍發,似剪影式的效果;若鳳紋則以紅、黃、綠來表現其飛翅及長尾,3種顏色的變換,化為美麗的羽毛,多姿多彩;若表現童子,則以紅、綠二色分飾衣、褲,以展現兒童的天真、活潑。

嘉靖時的剔彩的戧金彩漆造型有銀錠式、梅花式、菊瓣式、方勝式等,製作工藝十分精致。以戧金為圖案的輪廓線及葉脈紋理,在輪廓線內填以紅、黃、綠等色漆,紋飾磨平後具有繪畫般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