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寶石 1.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飾用寶石的古老國家之一,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早期。育玉品石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之一,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寶石產地之一,寶石資源較為豐富,寶石種類繁多,並且有幾千年的開采和利用的曆史。在眾多寶石中,最為貴重的是鑽石。
除此之外,我國其他天然寶石也較豐富,主要有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綠鬆石、碧璽、雨花石、翡翠、孔雀石、水晶、青金石、瑪瑙、貓眼石等品種,各自不僅具有珍貴的價值,還蘊含有深刻的文化內涵。
寶石之王——鑽石
遠古時代的黃金開采主要靠淘洗砂金,人們在淘金過程中偶爾發現了其中雜有一些閃光的石子,這些石子無論怎樣淘洗都不磨損,這就是金剛石,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鑽石。
金剛之名,初見佛經,取義與金有關。《大藏法數》稱:“跋折羅,華言金剛,此寶出於金中。”金剛的含義是堅固、銳利,能摧毀一切。
文化是人類獨特的標誌,鑽石具有獨特的標誌意義。自古以來,鑽石一直被人類視為權力、威嚴、地位和富貴的象征。其堅不可摧、攻無不克、堅貞永恒和堅毅陽剛的品質,是人類永遠追求的目標。它具有潛在的、巨大的文化價值。
在古老的傳說中,鑽石被人認為是天神降臨時灑下的天水形成的,而鑽石在梵文裏是雷電的意思,所以人們又覺得鑽石是由雷電所產生的,古人大多數人覺得鑽石是隕落的星星的碎片,更有一部分人覺得那是天神的淚滴。
傳說鑽石的前世是一位勇猛無比的國王,他不僅出生純潔,其平生所作所為光明磊落。當他在上帝的祭壇上焚身後,他的骨頭便變成了一顆顆鑽石的種子。
眾神均前來劫奪,他們在匆忙逃走時從天上灑落下一些種子,這些種子就是蘊藏在高山、森林、江河中的堅硬、透明的金剛石。
我國的鑽石文化曆史悠久,如4件良渚文化和三星村文化發現的高度拋光的可以照出人影來的剛玉石斧,表明4000年前的古人很可能已經使用了金剛石粉末來加工這些剛玉斧頭。而其中最早的記載見於公元前1005年,在古代為我國玉雕文化的發展起到過重要作用。
據說,早在公元前 300年前,在皇帝的禦座上就有鑽石鑲嵌。鑽石晶瑩剔透、高雅脫俗,象征著純潔真實、忠誠勇敢、沉著冷靜、安靜自如、穩如
泰山。從那時起,人們把鑽石看成是高尚品質的標誌。早在春秋時期老子所著《道德經》中,就有了關於鑽石的文字記載,稱“金剛”,文中說:“金剛者不可損也……”我國最早關於鑽石的器物,如《列子·湯問》提到一種鑲嵌有金剛石的輥鉻之劍,和漢代“十洲記”提到的切玉刀也都鑲有鑽石。
切玉刀據說是天下最鋒利的寶刃,也稱“昆吾刀”。晉張華《博物誌》記載:“《周書》曰:西域獻火浣布,昆吾氏獻切玉刀。火浣布汙則燒之則潔,刀切玉如臈。”
自漢以後,我國古書多有鑽石的記載。《南史·西夷傳》中說,“嗬羅單國於南北朝宋文帝無嘉七年,遣使獻金剛指環。”南朝學者劉道薈著的《晉起居注》第一次闡述了金剛石與黃金的關係,該書記載:
鹹寧三年,敦煌上送金剛石,生金中,百淘不消,可以切玉。
就是說,金剛石出自黃金,來自印度,可以切玉,怎麼淘洗都不
會消減,或者說怎麼使用都不會磨損。這段記載不僅表明金剛石在古代為我國玉雕文化發展起到過重要作用,而且還包含了關於古代人類是如何發現金剛石的科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