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寶石 3.(2 / 2)

清代藍寶石帶扣,長4.7厘米,寬2.25厘米,厚0.15厘米,帶扣多由銅製,更高級的以金銀製或玉製,藍寶石殊為珍貴,以其製帶扣極為少見。

清代銀鎏金鑲嵌藍寶石手鏈,長度18厘米,重量40.6克。清代藍寶石蛋形大戒指麵,長1.5厘米,寬1.2厘米,厚0.6厘米,重

約2.6克,此品保存良好,包漿入骨,蛋形。簪子這種傳統飾物,頗具東方古典神韻,挽簪的女子帶著夏季的

清涼、搖曳的風情,不由得讓人想起李白《經離亂後天恩流夜郎億舊

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中“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詩句。另外還有南朝樂府民歌《西洲曲》中描述的江南采蓮女,“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簪子是東方婦女梳各種發髻必不可少的首飾。通常婦女喜歡在發髻上插飾金、銀、珠玉、瑪瑙、珊瑚等名貴材料製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壓鬢簪、鳳頭簪、龍頭簪等。簪子的種類雖然繁多,但在選擇時還要根據每個人的條件

和身份來定。

比如在清朝,努爾哈赤的福晉和諸貝勒的福晉、格格們,使用製作發飾的最好材料首選為東珠。200年後漸漸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與珍珠相提並論的還有金、玉等為上乘材料,另外鍍金、銀或銅製,也有寶石翡翠、珊瑚象牙等,做成各種簪環首飾,裝飾在發髻之上,這若是同進關以後相比,就顯得簡單得多了。

如清代藍寶石雕墜簪子,高14厘米,珠直徑1.2厘米,在畸形珠左邊飾一藍寶石雕琢的寶瓶,瓶口插幾枝細細的紅珊瑚枝襯托著一個“安”,在當時藍寶石稀少的情況下,極為罕見。

清代以來,由於受到漢族婦女頭飾的影響,滿族婦女,特別是宮廷貴婦的簪環首飾,就越發的講究了。

如1751年,乾隆皇帝為其母辦60歲大壽時,在恭進的壽禮中,僅各種簪子的名稱就讓人瞠目結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勝簪、景福長綿簪、日永琴書簪、日月升恒萬壽簪、仁風普扇簪、萬年吉慶簪、方壺集瑞邊鬢花、瑤池清供邊花、西池獻壽簪、萬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雲擁福簪、綠雪含芳簪……。

這些發簪無論在用料上,還是在製作上,無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後妃們頭上戴滿了珠寶首飾,發簪卻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後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寶為質地,製作工藝上也十分講究,往往是用一整塊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製出簪頭和針梃連為一體的簪最為珍貴。

還有金質底上鑲嵌各種珍珠寶石的頭簪,多是簪頭與針梃兩部分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麗華貴之感。

慈禧還愛美成癖,一生喜歡豔麗服、飾,尤其偏愛紅寶石、紅珊瑚、翡翠等質地的牡丹簪、蝴蝶簪。她還下旨令造辦處趕打一批銀製、灰白玉、沉香木等頭簪。

慈禧太後的殉葬品中有各種形狀的紅、藍寶石首飾與小雕件3790件,其中68克拉的大粒藍寶石18粒,17克拉左右的藍寶石更是為數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