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寶石 8.(1 / 2)

天然寶石 8.

石中皇後——雨花石

雨花石也稱“文石”、“幸運石”,主要產於江蘇省南京及江蘇省儀征月塘一帶。以其色彩斑斕、玉質天章、小巧玲瓏、紋理奇妙、包羅萬象、詩情畫意著稱於世,被譽為“天賜國寶”。

300 萬年前,喜馬拉雅山脈強烈隆起,長江流域的西部進一步抬升,由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嶺冰川因日照、風化、水流融化作用而形

成的冰融水,從涓涓細流,千澗百溪,最終彙成洶湧波濤,衝出青藏高原,切開巫山絕壁,使東西古長江相互貫通。

從此長江猶如一條銀龍,咆哮翻滾,拍打著懸崖峭壁,衝擊著崎嶇亂石,曆經6300千米,一路向東海奔來。而在這過程中,魚龍混雜,泥沙俱下,至下遊平坦地帶南京段,便逐漸淤積下來,形成雨花台礫石層,雨花石便是其中之一員。

如南京的夏代遺址中,就發現76枚天然花石子,即雨花石,分別被隨葬在許多墓葬中,每個墓中放兩三枚雨花石子不等,有的雨花石子放在死者口中。

據說夏代造璿宮,其所用石子是雨花瑪瑙,雨花石用之於美化環境,這是第一次。這是已知關於雨花石文化的最早實證,證明在新石器晚期的夏商時代,雨花石已經被當作珠寶而珍藏。

繼夏代之後雨花石在春秋時代已作為貢品進入宮廷。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所著的《尚書·禹貢》記載:“揚州貢瑤琨。”據描述瑤琨似玉而非玉,晶瑩剔透,可能即為後世所稱的“雨花石”,是最早關於雨花石的描述。

秦王朝一統天下,南京地區屬楚地,所產雨花石自然在秦王朝搜求之列,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鼎鐺玉石、金塊珠礫”,其中玉石、珠礫,必有由楚地而來者。楚之美石,雨花石自然為其一例。

自南北朝以來,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笑傲煙霞,至唐宋時期達到巔峰,神奇的雨花石更是成為石中珍品,有“石中皇後”之稱,深受人們的喜愛和珍藏,其文化曆史可謂源遠流長。

關於雨花石的來曆,在南北朝時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在南朝梁代,有位法號叫雲光的和尚,他每到一處開講佛法時,聽眾都寥寥無幾。看到這種情況沒有好轉的跡象,雲光開始有點泄氣了。

有一天傍晚,講解完佛經的雲光正坐在路邊歎息時,遇到了一個討飯的老婆婆。

老婆婆吃完雲光法師給她的幹糧後,從破布袋裏拿出一雙麻鞋來送給雲光,叫他穿著去四處傳法。並告訴他鞋在哪裏爛掉,他就可以在那裏安頓下來長期開壇講經。老太太說完話就突然不見了。

雲光不知走了多少地方,腳上的麻鞋總穿不爛。直至他來到了南京城的石崗子,麻鞋就突然爛了。從此他就聽信老婆婆之言在石崗上廣結善緣,開講佛經。一開始聽的人還不多,講了一段時間後,信眾就越來越多了。

有一天,他宣講佛經時很投入,一時感動了天神,天空中飄飄揚揚下起了五顏六色的雨。奇怪的是這些雨滴一落到地上,就變成了一

枚枚晶瑩圓潤的小石子,石子上還有五彩斑斕的花紋。

由於這些小石子是天上落下的雨滴所化,人們就稱之為“雨花石”。而從此雲光講經的石崗子也就被稱為“雨花台”。

當時雨花石中的名品如“龍銜寶蓋承朝日”,該石粉紅色,如丹霞映海,妙在石上有二龍飛騰,龍為綠色,而且上覆紅雲,頂端呈白色若玉山,紅雲之中尚有金陽噴薄欲出狀。

再如“平章宅裏一闌花”,該石五彩斑斕,石上有太湖石一峰,洞穴玲瓏,穴中映出花葉,上綴紅牡丹數朵,花葉神形兼備。

而雨花名石“黃石公”則呈橢圓形,黃白相間,石之一端生出一個“公”字,筆畫如書,似北魏造像始平公的“公”字,方筆倒行。

此後曆代,都把雨花石當作觀賞寶石或鑲嵌於各種器物,增加其美感。

唐人蘇鶚《杜陽雜編》記載有南齊潘淑妃“九玉釵”,上刻九鸞皆九色,石上天然鐫有“玉兒”兩字,玉兒為潘妃小名,工巧妙麗,天然生成。

唐懿宗女兒同昌公主出嫁時作為陪嫁品伴隨,從南齊至晚唐數百年時間輾轉收藏,可知收藏雨花石在南北朝時即有,並一直影響至唐代。

愛雨花石成癖,陳朝也不示弱,曾將頑石封為三品,唐人愛石之風向士大夫階層擴散,唐代李白、杜甫、王維等人詩文,均有詠石之作。南宋出現了杜綰所著的我國第一部石譜《雲林石譜》,上麵曾說:

江寧府江水中有碎石,謂之螺子,凡有五色。大抵全如六合縣靈岩及他處所產瑪瑙無異,紋理瑩繭,石麵望之透明,溫潤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