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推測,這種佩飾在提環下可能是雙行的,當與環相配,但數量的多少和連接方式似無定製。因此判斷此兩件瑪瑙觿的年代當為春秋晚期器物。
陝西省寶雞市南郊益門村有兩座春秋早期古墓,發現了一些瑪瑙。瑪瑙串飾一組,由108件瑪瑙器和兩件玉器組成,堆放在一起,穿係物腐朽,原串綴情況已不完全清楚。瑪瑙分別製成竹節形管、腰鼓形管、算珠狀和隆頂圓柱狀等。
大多為殷紅色,少數為淡紅。表麵拋光,色澤自然,晶瑩光亮,個別為透明或半透明。
其中一件殷紅色瑪瑙,圓形,平底,頂呈圓錐形,自頂點塗有白色射線4條,各夾一小白色圓點,白色顏料顆粒甚細。兩件小玉器與瑪瑙出在一堆,均圓形白色,局部有瑕疵。上有鑽孔,並飾有勾連變體獸麵紋、羽狀細線紋等。
戰國時期發現有珍貴的瑪瑙瑗,共有兩件,直徑分別為9.5厘米和6厘米,器環形,紋理鮮亮,加工規整,磨製光潤。瑗麵呈斜削狀,邊
緣扁薄,近孔處較厚,環體內、外邊緣部分均以倒棱方式進行磨製。
我國古書有關瑪瑙的記載很多。漢代以前的史書,瑪瑙也稱“瓊玉”或“赤玉”。《廣雅》有“瑪瑙石次玉”和“玉赤首瓊”之說。
如江蘇省海州雙龍漢墓發現的漢代瑪瑙劍璲,長7厘米,寬2.4厘米,瑪瑙呈半透明狀,在器物表麵利用自然的紅色紋理巧雕成凸起的丘狀,做工考究,色彩豔麗。
河南省洛陽還發現一件漢代的瑪瑙球,球的直徑為3.3厘米,顏色茶
紅,玻璃光,表麵老化,有似“熟豬肝”狀的風化紋理。從老化、受沁、皮殼、做工來看,斷定應是漢代的東西。
羽觴杯,從戰國至漢代一直是一種飲酒用的酒具,在陝西省發現的一件漢代瑪瑙羽觴杯,上麵的穿雲螭龍紋是漢代中期的最典型的紋飾。它象征了螭這種神話中的動物在天宮中嬉戲娛樂的一種場景。
魏文帝曹丕所著的《馬腦勒賦》稱:“馬腦,玉屬也,出西域,文理交錯,有似瑪瑙,故其方人固以名之。”瑪瑙既然不是從馬口中吐出來的,那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晉王嘉《拾遺記·高辛》給出了一種怪誕的答案:
“一說:瑪瑙者,言是惡鬼之血,凝成此物。昔黃帝除蚩尤及四方群凶,並諸妖魅,填川滿穀,積血成淵,聚骨如嶽。數年中,血凝如石,骨白如灰,膏流成泉。”
又說“丹丘之野多鬼血,化為丹石,則瑪瑙也。”黃帝時代的所謂“瑪瑙,鬼血所化也”的記載則給瑪瑙平添了幾分詭異的色彩。
唐人陳藏器著《本草拾遺》說道:“赤爛紅色,有似瑪瑙。”或許正因為這種寶石狀如馬的腦子,所以也有胡人說瑪瑙是從馬口中吐出來的,如《本草拾遺》記載:“胡人謂馬口中吐出者。”
瑪瑙一語或許是來源於佛經。《妙法蓮華經》中記載:“色如馬腦,故從彼名。”梵語本名“阿斯瑪加波”,意為“瑪瑙”,可見佛教傳入我國以後,瓊玉或赤瓊才在我國改稱“瑪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