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製品 6.(1 / 2)

生活製品 6.

染料和色染化學成就

我國很早就利用植物、礦物染料對織物或紗線進行染色,並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活動中,掌握了各類染料的提取、染色等工藝技術,豐富了我國古代的物質文化生活。

我國古人在實踐中開拓了染料、顏料的選擇範圍,並在“蠟纈”、“絞纈”、“夾纈”等染花過程中,運用化學工藝,生產出五彩繽紛的紡織品。

大約在新石器中期,居住在青海柴達木盆地諾木洪地區的原始部落,當人們采摘、擺弄鮮花野草時,某些花草中的漿汁沾在手上,蹭在身上,就會染上顏色。於是,人們便想利用它們來染色了。

最初是把花、葉搓成漿狀物,以後逐漸知道了用溫水浸漬的方法來提取植物染料。選用的部位也逐漸擴展到植物的枝條、樹皮、塊根、塊莖以及果實。

後來,通過千百年的努力,人們逐步判斷出幾種特別適宜做染料的植物,把毛線染成黃、紅、褐、藍等顏色,織出帶有彩條的毛布。

例如用藍草來染藍,用茜草來染紅,用黃柏來染黃;又分別探討出各種染料的一些習性和必要的一些加工工藝;接著由於染料的需求量猛增,人們便有意識地大規模栽培這類植物並研究栽培的方法。

色染逐步成為一種專門的技藝和行業,我國古代稱之為“彰施”。這個詞最早見於《尚書·益稷》,它記述了舜對禹講的話,舜讓禹用5種色彩染製成5種服裝,以表明等級的尊卑。

我國古代陸續常用的染料有紅、黃、藍、紫、黑。最初主要來自植物,後來人們又通過加工提純礦物進行染色。

紅色染料有紅花、茜草和蘇木。紅花也叫“紅藍花”、“黃藍花”等異名,是草本植物,提取染料部分為花。其紅色素易溶於堿水,加酸又可沉澱出來,所以紅花染色的織物不能用堿性水去洗滌。

茜草又寫作蒨草,又名“茅搜”、“茹蘆”,是草本植物,可提取染料的部分為根莖。因為這種染料色澤鮮美,很受歡迎,銷路很大。

蘇木是熱帶喬木,其幹材中含有“巴西蘇木素”,原本無色,被空氣氧化後便生成一種紫紅色素,可作為染料。由於蘇木中還含有鞣質,所以用蘇木水染色後,再以綠礬水媒染,就會生成鞣酸鐵,是黑色沉澱色料,顏色會變成深黑紅色。

黃色染料主要有黃櫨、黃柏、梔子和槐。黃櫨是一種落葉喬木,從其幹材中可浸漬出一種黃色染料。黃櫨木本為藥材,唐代用於染色。

黃柏從其木材和樹皮都可浸出黃色染料,不過應用較少。它與靛青套染,則成為草綠色。但我國古代常用它染紙,製成“防蠹紙”,可以防蟲蛀。

梔子有時寫作“枝子”、“支子”,又名“木丹”、“越桃”。其果實橢圓形,是藥材,並可從中浸取出黃色染料。據李時珍說,還有一種紅花梔子,以其果實染物可成赭紅色。所以梔子又稱“黃梔子”。

槐是一種落葉喬木。槐花未開時,其花蕾通稱“槐米”。李時珍曾指出:槐米“狀如米粒,炒過,煎水,染黃甚鮮”。

在古代,藍色的服裝往往是平民穿戴的,所以藍色染料用量極大。在這類染料原料中藍草是從古至今最著名的製取藍色染料的草本植物。

藍草有5種,分別是茶藍、蓼藍、馬藍、吳藍、莧藍。

在藍草的葉子中含有一種色素,染於織物上後,經日曬,空氣氧化,就生成“藍靛”。這種染料非常耐日曬、水洗和加熱,所以自古即受歡迎,曆來都作為經濟作物而大麵積種植。

我國自古染紫都用紫草,《神農本草經》已經著錄。它有“茈草”、“地血”等別名,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其花和根都是紫色,從其根、莖部可提取出紫色染料。

我國古代黑色染料的原料都是一些含鞣質的植物的樹皮、果實外皮或蟲癭,例如五倍子殼、胡桃青皮、栗子青皮、櫟樹皮及其殼鬥、蓮子皮、樺果等。

它們的水浸取液與媒染劑綠礬配合,便生成鞣酸亞鐵,上染後經日曬氧化,便在織物上生成黑色沉澱色料。因綠礬常用於染黑,所以又叫皂礬。

對於上述這些植物,需要染工預先處理,對有效成分加以提取、純製,做成染料成品。這樣便出現了古代的染料化學工藝。

比如藍草的化學加工,據《齊民要術》和《天工開物》記載,是把它們的葉和莖放在大坑或缸、桶中,以木、石壓住,水浸數日,使其中的“藍甙”水解並溶出成漿。

每水漿一石,下石灰水5升,或按1.5%的比例加石灰粉,使溶液呈堿性,其中無色的靛白便很快被空氣氧化,生成藍色“靛青”沉澱,濾出後晾幹即為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