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製品 7.(2 / 2)

椽、令史等。

除官工外,民間漆工經營也相當發達。當時的民諺有“家有百株桐,一世永無窮”。

兩晉南北朝時期,古代漆工又發明用夾紵造像。先借木骨泥模塑造出底胎,再在外麵粘貼麻布幾層,布胎上髹漆並且彩繪,等幹了以後,除去泥模,就成了中空的漆塑像,又叫“脫胎”。

當時已經可以塑造出丈八高的巨型脫胎塑像,是古代油漆工藝的一大成就。

賈思勰還在他的《齊民要術》中有專篇論述漆器,尤其是敘述了延長漆膜耐久

性的保護方法,指出漆器遇潮濕容易生黴,必須在盛夏連雨季節“一曝使幹”,利用日光紫外線殺菌。還提到朱砂親油性好,具有耐候性。這些精辟意見,都是根據長期實踐總結出來的。

唐代在兩漢金銀扣器的基礎上發展為“金銀平脫”。就是把金銀薄片雕成花紋膠粘在漆胎上,上漆後經打磨推光,現出閃閃發光的金銀花紋,和漆麵平托於器表,十分考究。

唐代又創製“剔紅”技術,把朱漆層層塗在木或金屬胎上,每上一道漆就用刀剔出深淺花紋圖案,顯出有立體感的圖像。同時用蚌殼、玉石裝飾在漆麵上的螺鈿也相當發展。

五代時候的藏書家朱遵度為了總結曆代漆工的經驗,寫出《漆經》一書,是最早的漆工專著。可惜,這樣一部重要的書竟沒有流傳下來。

唐代的剔紅在宋元時期很盛行,又稱“雕紅”,底胎用貴金屬。類器物至今仍有傳世,確實名不虛傳。還有一種叫“犀皮”的漆器,也以宋代所製的比較好,塗的是朱黑黃三色漆,和犀牛皮很相像。

元代以浙江嘉興的張成、楊茂二家所製雕紅最聞名,雕法圓渾。嘉興彭君寶又以“戧金”著稱。

所謂戧金是填漆的一種,在漆地上先刻好花紋圖案,再填上金粉,經打磨後成器。和金銀平脫相比,又別具一格。

螺鈿也是元代供富室之家享用的高級漆器,除蚌殼外,還飾以各種顏色的珠寶玉石,組成一幅美麗的畫麵。

明清時期,油漆技術繼續發展。明代初期洪武年間就在南京設立了漆園、桐園,種漆、桐各千萬棵,以示提倡。永樂年間又在北京果園廠設立官局用來製造雕漆,由元代著名漆工張成的兒子張德剛等名匠在裏麵操作,用

、木、錫料作胎,專供皇家禦用。宜德年間的剔紅、填漆尤其優美。

隆慶年間,新安的民間剔紅藝人黃成的作品,可以和官局果園廠的製品媲美。

黃成還寫了《髹飾錄》一書。這書分乾、坤兩集:乾集講漆器製造的原料、工具、方法,列舉了各種漆器可能產生的毛病和原因;坤集敘述漆器分類和各種漆器的幾十種裝飾手法。

這是現存一部完整的具有總結性的漆工專著,為古代漆器的定名和分類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清代以來基本上承襲了前代的技術。嘉慶、道光年間揚州漆工盧葵生和他的作品是有代表性的,所製鑲嵌、雕刻、造像等都有傳世作品。後來油漆技術沒有很好地發展,有些技法反而失傳。

我國漆器和髹漆技術很早就流傳到了國外。朝鮮、蒙古、日本等東亞國家,緬甸、印度;孟加拉國、柬埔寨、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以及中亞、西亞各國,都在很早以前的漢、唐、宋代從我國傳入了漆器和油漆技術,並且分別組織了漆器生產,構成亞洲各國一門獨特的手工藝行業。

新航路發現以後,我國漆器再向西傳到歐洲一些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