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武陵源 1.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位於我國湖南省張家界市與慈利、桑植兩縣交界處。
武陵源的景觀類型主要為砂岩峰林景觀,次為灰岩喀斯特溶洞景觀、灰岩喀斯特峽穀景觀、高山湖泊景觀和人文景觀等。這裏集“山峻、峰奇、水秀、峽幽、洞美”於一體,到處是石柱石峰、斷崖絕壁、古樹名木、雲氣煙霧、流泉飛瀑和珍禽異獸,風光秀美,堪稱人間奇跡,鬼斧神工,生態價值極高,是世界自然遺產的寶貴財富。
奇特瑰麗的地質地貌
武陵源自然保護區的地質地貌以規模大、造型奇、景觀美、生態完整、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高等特點,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武陵源峰林造型景體完美,像人、像神、像仙、像禽、像獸和像物,變化萬千。
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特點,屬於層狀層組結構,即厚石英砂岩夾薄層和極薄雲母粉砂岩或頁岩,這一組成結構,有利於大自然的造型雕塑。岩層裸露平緩,增加了岩石的穩定性,為峰林拔地而起提供了先決條件。
武陵源岩層垂直節理發育還顯示出等距性特點,節理間距一般在15米至20多米,為塑造千姿百態的峰林地貌和幽深峽穀提供了條件。
基於上述因素,加之地殼在區域新構造運動的間歇抬升、傾斜,流水侵蝕切割、重力作用、物理風化作用、生物化學等多種外營力的作用下,這裏的山體按複雜的自然演化過程形成峰林,顯示出高峻、頂平、壁陡等特點。
武陵源石英砂岩質純、石厚,石英含量高,岩層厚,為國內外所罕見,極具獨特性。
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是在晚第三紀地質年代以來漫長的時間裏,由於地殼緩慢產生的歇性抬升,經流水長期侵蝕切割的結果。它的發展演變,經曆了平台、方山,峰牆,峰林,殘林4個主要階段。
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形成的最初階段,為邊緣陡峭、相對高差幾十米至幾百米,頂麵平坦的地貌類型,頂麵由堅硬的含鐵石英砂岩構成,如天子山、黃石寨、鷂子寨等處的平台方山地貌。
隨著侵蝕作用的加劇,沿岩石共軛節惠中發育規模較大的一組世理形成溪溝,兩岩石陡峭,形成峰牆,如百丈峽即屬此類型。
流水繼續侵蝕溪溝兩側的節理、裂隙、形成峰叢,當切割至一定深度時,則形成由無數挺拔峻峭的峰柱構成的峰林地貌。如十裏畫廊、礦洞溪等處的地貌特征。
峰林形成後,流水繼續下切,直至基座被剝蝕切穿,柱體紛紛倒塌,隻剩下像孤立的峰柱,即形成殘林地貌。隨著外動力地質作用的繼續,殘林將倒塌殆盡,直至消亡,最終形成新的剝蝕地貌。在武陵源泥盆係砂岩分布區的外圍地帶則為此類地貌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