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武陵源 4.(1 / 2)

湖南武陵源 4.

珍貴的自然遺產價值

武陵源在區域構造體係中,處於新華夏第三隆起帶。在漫長的地質曆史時期內,大致經曆了武陵—雪峰、印支、燕山、喜馬拉雅山及新構造運動。武陵—雪峰運動奠定了本區基底構造。

印支運動塑造了基本構造地貌格架,而喜馬拉雅山及新構造運動是形成武陵源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觀的內在因素之一。

基於上述因素,加之在區域新構造運動的間歇抬升、傾斜,流水侵蝕切割、重力作用、物理風化作用、生物化學及根劈等多種外營力的作用下,山體則按複雜的自然演化過程形成石英砂岩峰林,顯示出高峻、頂平、壁陡等特點。

武陵源構造溶蝕地貌,主要出露於二疊係、三疊係碳酸鹽分布地區,麵積達

30.6平方千米,可劃分為五亞類,堪稱為“湘西型”岩溶景觀的典型代表。

主要形態有溶紋、溶痕、溶窩、溶鬥、溶溝、溶槽、石芽、埋藏石芽、

石林、穿洞、窪地、石膜、漏鬥、落水洞、豎井、天窗、伏流、地下河、岩溶泉等。溶洞主要集中於索溪峪河穀北側及天子山東南緣,總數達數十個。

剝蝕構造地貌分布於誌留係碎屑地區,碎屑岩中山單麵山地貌,分布於石英砂岩峰林景觀外圍的馬頸界至白虎堂和朝天觀至大尖一帶。

河穀地貌可分為山前衝洪扇、階地和高漫灘。前者分布於沙坪村,發育於插旗峪—施家峪峪口一帶;索溪兩岸發育兩級階地,二級為基座階地,高出河麵3米至10米;軍地坪—喻家嘴一線高漫灘發育, 麵積達四五平方千米。

武陵源回音壁上泥盆係地層中砂紋和跳魚潭邊岩畫上的波痕,是不可多得的地質遺跡,不僅可供參觀,而且是研究古環境和海陸變遷的證據。分布在天子山二疊係地層中的珊瑚化石,形如龜背花紋,故稱“龜紋石”。

武陵源的地質地貌具有突出的價值。構成砂岩峰林地貌的地層主要由遠古生界中、上泥盆統雲台觀組和黃家墩組構成,地層顯示濱海相碎屑岩類特點。

岩石質純、層厚,底狀平緩,垂直節理發育,岩石出露於向斜輪廓,反映出砂岩峰林地貌景觀形成的特殊地質構造環境和基本條件。

而外力地質活動作用的流水侵蝕和重力崩坍及其生物的生化作用和物理風化作用,則是塑造武陵源地貌景觀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因此,它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質環境中由於內外的地質重力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

武陵源具有奇特多姿的地貌景觀。武陵源共有石峰3103座,峰林造型若人、若神、若仙、若禽、若獸、若物,變化萬千。

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特點是:質純、石厚,石英含量為75%至95%,岩層厚520餘米。具間層狀層組結構,即厚層石英砂岩夾薄層、極薄層雲母粉砂岩或頁岩,這一層組結構有利於自然造型雕塑,增強形象感。

岩層裸露於向斜輪廓產狀平緩,岩層垂直節理發育,顯示等距性特點,間距一般15米至20餘米,為塑造千姿百態的峰林地貌形態和幽深峽穀提供了條件。

武陵源具有完整的生態係統。武陵源位於西部高原亞區與東部丘陵平原亞區的邊緣,東北接湖北,西部直達神農架等地,西南聯於黔東梵淨山。各地生物相互滲透。

武陵源多姿多態的溪、泉、湖、瀑,其質純淨,其味甘醇清新, 給人以悅目暢神之感。武陵源的雲濤霧海,神秘莫測,千變萬化,時而蒸騰彌漫,時而流瀉跌落,時而鋪展凝聚,時而舒卷飄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