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質 3.
丹霞第一峰—江郎山
江郎山位於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江郎鄉境內。江郎山景區由三爿石、十八曲、塔山、牛鼻峰、須女湖和仙居寺等部分組成。江郎山山形主體為3個高聳入雲的巨石,三巨石拔地衝天而起。形
似石筍天柱,形狀像刀砍斧劈,自北向南呈“川”字形排列,依次為郎峰、亞峰、靈峰,人們叫“三爿石”,被人們稱為“神州丹霞第一峰”。郎峰峭壁上有明代理學家湛若水摩崖題刻“壁立萬仞”4字。
江郎山不僅聚岩、洞、雲、瀑於一山,集奇、險、陡、峻於三石,雄偉奇特,蔚為壯觀,而且群山蒼莽,林木疊翠,窟隱龍潭,泉流虎跑,風光旖旎。每當雲霧
彌漫,煙嵐迷亂,霞光陸離,常凝天、山於一色,融雲峰於一體。江郎山主要景點有倒影湖、會仙岩、霞客亭、天然國畫、一線
天、天橋、虎跑泉、鐵索橋、偉人峰、江郎書院、神筆峰、丹霞赤
壁、天梯、鍾鼓洞、煙霞亭、仙居劍瀑、須女湖、十八曲等。問天亭在郎峰頂,在那可以看到連綿起伏的群山,仿佛置身於雲
霧之中。江郎山為我國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觀,3座石峰呈川字形排列,分別
稱郎峰,亞峰,靈峰。石峰狀如天柱,摩天插雲。三峰之間有大弄、小弄可出入。小弄內岩壁如削,寬僅3米餘,被
稱為為“我國一線天之最”。
郎峰平均坡度88度,曆來無人可上,讓無數遊客浮想聯翩。唐朝白居易有詩說道:“安得此身生羽翼,與君往來醉煙霞。”
石壁鑿有3500餘級石階,曲折攀援而上約1千米可達峰巔。佇立峰巔,時有白雲從身旁飄過;俯瞰腳下,百裏山川盡收眼底。
廿八都鎮是一個始於唐代、繁盛於明清的古鎮,三省邊界的地理位置和曆史上的頻繁戰爭、屯兵、移民,使廿八都成為“方言王國”和名副其實的“百姓古鎮”,長條形布局的城鎮,古建築風貌依舊。
楓溪水自北向南穿鎮而過,民居依山傍水,沿溪而建。青山綠水間,黛瓦青牆、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群錯落有致,至今仍保留著19世紀的風貌。
其建築風格之多樣,集浙式、徽式、閩式、贛式、蘇式、雲貴,甚至歐式於一身;其雕刻之精美,乃融木雕、石雕、磚雕於一體;其民俗淳厚,耕讀傳家,小小古鎮竟有兩個孔廟,而孔廟中,居然保存 了400多幅彩色壁畫。所以,有專家稱其為“天然民俗博覽館”,是一塊神奇的“文化飛地”。
仙霞關是“浙江諸山之祖”,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唐末黃巢起義遺址,素稱“東南鎖鑰,八閩咽喉”之稱。仙霞關含仙霞古道、古關隘、衝天苑以及嶺南的省級文化名鎮廿八都和浮蓋山等主要景點。
這裏是與劍門關、函穀關、雁門關齊名的我國四大古關口。仙霞古道在崇山峻嶺中蜿蜒,一路林木森森、篁竹蔽天,古道石級縫中冒出青草,有濃濃的蒼涼感。從江山市的仙霞關至楓嶺關,道道險關扼守著這條從唐朝到近代浙、閩間唯一的商旅要道。
楓嶺又名大竿嶺,在江山市須江鎮西南,浙、閩兩省界上。古時多塘楓,故名。主峰尖峰山,山勢險要,有“東方劍閣”之稱。
文溪書院原名涵香書院,1737年清朝知縣宋雲會建於縣學西。後來知縣雷士全見求學者甚眾,於院西側擴建,前為大門,中為講堂, 左為山亭,右為岸舫,後為講堂,前後左右書室共32間,四周樹木成蔭,繞以回廊,改名“文溪”。
再後來知縣李玉典、教諭蔡炳勳、訓導宋文鑒重建,於講堂、講舍外,兩廊添設考棚,兼作課士之所。
江山雙塔位於江山城郊,對峙於江山江兩岸。江東為百祜塔,江西為凝秀塔。有關雙塔,流傳著英俊少年百祜愛上了美麗的姑娘凝秀的動人故事。雙塔成為江城一勝景,也成了堅貞不渝愛情的象征。
江郎山素有“雄奇冠天下,秀麗甲東南”之譽,擁有我國丹霞第一奇峰、全國一線天之最、天然造化的偉人峰,驚險陡峻的郎峰天遊和千年古刹開明禪寺等景觀。
千百年來,眾多英傑名士為江郎山留下了大量的遊蹤遺墨,祝其岱、白居易、陸遊、朱熹、徐霞客、鬱達夫等騷人墨客更為江郎山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