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台山 1.(1 / 3)

山西五台山 1.

五台山位於山西東北部,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並居於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被稱為“金五台”。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也是我國唯一漢傳佛教寺廟和藏傳佛教寺廟交相輝映的佛教道場,漢蒙藏等民族在此和諧共處。

五台山並非一座山,它由東台望海峰、南台錦繡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掛月峰、北台葉鬥峰等5座山峰組成,它們環抱整片區域,山頂平坦寬闊,猶如壘土之台,故而得名“五台”,素有“華北屋脊”之稱。

佛教的傳入和靈鷲寺

在山西東北部,有一座紫府山,也稱“五峰山道場”,是道家的修煉場所。傳說文殊菩薩第一次來到我國的時候,就居住在玄真觀內石盆洞中。當時五峰山氣候異常惡劣,常年酷暑,當地百姓苦不堪言。

這一年,文殊菩薩再一次來到這裏講經說法,他見到黎民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於是發大願要將百姓拯救出苦海。

於是,文殊菩薩裝扮成一個化緣的和尚,不遠萬裏到東海龍王那裏尋求幫助。他在龍宮門口發現了一塊能散發涼風的巨大青石,於是就背起青石帶回了五峰山。

這塊大青石就是東海龍王的歇龍寶石,他把這塊青石放置在五峰山的一道山穀裏,一刹那間,山穀變成了草豐水美、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

此後,人們就把這個山穀叫做“清涼穀”,並在山穀裏建了一座寺院,將清涼石圈在院內。為此,五峰山又名“清涼山”。

清涼山的5座主峰,分別稱為望海峰、葉鬥蜂、掛月峰、錦繡峰和翠岩峰。望海峰又稱“東台”,台頂麵積是5座主峰中最小的,僅70000平方米,如鼇魚脊一般,據說在此可以遠眺東海日出,所以稱為東台。

掛月峰又稱“西台”,台頂麵積約有28萬平方米,周圍群山拱圍,岩石幽深,每逢皓月當空,隻見銀光瀉地,層峰朦朧,萬籟俱寂,儼若懸鏡,故取名為掛月峰。

錦繡峰又稱“南台”,台頂麵積約14萬平方米。山峰聳峭,煙光凝翠,繁花似錦,千巒密布,五彩繽紛,因之取名為錦繡峰。每年的農曆四月,北麵四台還是冰天雪地,而南台的山腰處卻是百花怒放。

葉鬥蜂又稱“北台”,是清涼山五峰中的最高峰,台頂麵積約37萬平方米,頂天立地。此台特點是台高、風猛、雷激。

翠石峰又稱“中台”,台頂麵積約15萬平方米。與四台相比,中台的主要特點是水景。

在台頂有一巨石,立如奔馬,臥似喘牛,長有斑斑苔蘚,在陽光照射下,丹碧生輝,故取名為翠岩峰。翠岩峰的西北麵有太華池,北有甘露泉,東南有玉龍池,池旁還有三棵泉,是清涼山南北五溪流水的發源地。

公元64年,東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神仙,周身被金光環繞,輕盈地從遠方飛來,降落在禦殿前。

第二天一早上朝,漢明帝就把自己的這個夢告訴了群臣,並詢問是何方神聖。太史傅毅博學多才,他告訴漢明帝說,聽說西方天竺有位得道的神,號稱“佛”,能夠飛身於虛幻中,並全身綻放著光芒,君王您夢見的大概是佛吧!

於是明帝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訪求佛道。

當時,使者遇見了正要前往中原的印度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於是相隨而歸,並於公元67年抵達洛陽。漢武帝下令在洛陽城西雍門外禦道之南,建造一座僧院以供這兩位印度高僧居住,同時為了紀念白馬負經輸像的功勞,就將寺名定為“白馬寺”。

這一年,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從洛陽來到清涼山宣揚佛法,兩人驚

奇地發現這裏竟然有佛存在

的痕跡,還發現了釋迦牟尼佛的舍利。

而且清涼山山勢奇偉,氣象非凡,和印度的靈鷲山,也就是釋迦牟尼佛修行的地方非常相似。於是,兩位高僧立即決定就在這裏建立寺廟,供奉佛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