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個決定卻遭到這裏道士們的強烈反對。
後來,漢明帝在洛陽白馬寺舉行道士與高僧的賽
法,結果兩位高僧獲勝,取得了在清涼山一帶建築佛教寺院的權利。
寺院落成後,命名為“靈鷲寺”。漢明帝劉莊為了表示自己對佛教的重視,就加“大孚”兩字,因而寺院的全名為“大孚靈鷲寺”,也就是後來顯通寺最初的規模。從這個時候開始,清涼山成為我國佛教的中心,大孚靈鷲寺和洛陽白馬寺同為我國最早的寺院。
後來,曆代都對大孚靈鷲寺進行修葺,北魏孝文帝時期對大孚靈鷲寺進行修葺後更名為“花園寺”;唐太宗時名為“華嚴寺”;明太祖朱元璋重修後賜額“大顯通寺”,形成後來的規模。
顯通寺占地80000平方米,各種建築400餘間,中軸線殿宇有7座,由南至北依次為觀音殿、文殊殿、大佛殿、無量殿、千缽殿、銅殿和藏經殿。這些殿宇造型各異,獨具特色。
在懸掛“大顯通寺”匾額的山門外兩側,各有一通石碑,石碑上模仿龍形和虎形,寫有“龍虎”兩個大字。寺廟中用龍虎把守大門,甚為奇特。
觀音殿又名“南殿”,殿內供奉的是觀音菩薩像,左右兩邊陪祭的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像,所以又稱“三大主殿”。殿內兩側放滿了經架,架上有各種經書,所以又稱“藏經殿”。過去曾將救助水陸眾生的大法會水陸道場設在這裏,所以又叫“水陸殿”。
文殊殿是顯通寺的第二重大殿,殿前有兩座碑亭,亭內立有兩通漢白玉的石碑,石碑高不足3米,寬不足1米,一通是“有字碑”,就是後來康熙皇帝的禦筆;一通碑上沒有任何字跡,人們稱作“無字碑”。
相傳這兩個碑亭的地方原是兩個圓形的水池,池裏的水清澈如鏡。
有一年,康熙皇帝朝台,巡遊顯通寺,來到文殊殿前。他抬頭一望,隻見絢爛的菩薩頂端端正正坐落在靈鷲峰下,好像一條英武的龍,昂著頭高臥在那裏。
這座牌樓正是龍頭,兩根幡杆正是龍角,108層台階從牌樓上延伸下來,正是龍吐出了舌頭。康熙越看越像,也越看越怕:這不就是出真龍天子的地方嗎?難道我大清的江山要讓別人奪去嗎?於是,他就想找些理由來證實這不是一條龍,或者是一條死龍,那他可就放心了。
當時的住持和尚在皇帝身邊接駕,聽到皇帝在念叨菩薩頂,便湊上去說:“啟奉萬歲,那靈鷲峰是一條龍,菩薩頂的牌樓,正好在龍頭上。”
康熙最怕說的話就這樣被住持說了出來,康熙皇帝不露神色,仔仔細細看了菩薩頂一會兒,像是發現了什麼奧秘一樣掉轉頭對住持說:“靈鷲峰是條龍,但不是條活龍,你看,它沒有眼睛。”
本來,康熙帝是想讓住持接住他的話茬,也說一句“這條龍沒有眼睛。”
可住持沒有領會到皇帝的本意,隻是一心想把自己所知道的統統告訴皇上:“啟奏皇上,我主有所不知,這龍是有眼睛的。每日午間時分,太陽照到這兩個池上,那菩薩頂的木牌樓兩側就會出現兩個圓形的光環。”
這一來,康熙再也忍不住,發了雷霆,“龍長了眼睛,不會飛走嗎?龍飛走了,那五台山的靈氣還會有嗎?這兩個水池,你給我填平,上麵再立兩通石碑壓住!”
住持嚇壞了,立即命人填平了水池,並立起了石碑。
住持請康熙寫碑文,康熙忘了有兩通石碑,就欣然寫了一篇,住持無奈,隻好請工匠把碑文拓刻在左邊那通石碑上,右邊則空了下來。
文殊殿殿內供奉著7尊文殊菩薩像:正中的為大智文殊菩薩,前麵的5位從左至右依次為西台獅子文殊菩薩、南台智慧文殊菩薩、中台孺者文殊菩薩、北台無垢文殊菩薩和東台聰明文殊菩薩,大智文殊菩薩後麵是甘露文殊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