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龍虎山 4.
龍虎山道教文化的興盛之路
自從宋徽宗建造了天師府之後,張道陵的後嗣也逐步受到了朝廷重視,龍虎山的正一道便開始興盛起來。在宋代期間,宋王朝在龍虎山建造了大量宮觀。一是舊有幾座宮
觀得到了擴建和賜額;二是新建了大批宮觀,宋代新建的宮、觀、庵和院近20座。
其中,有建於1056年至1063年間的凝真觀。1102年至1106年間的靜應觀和祈真觀。1107年至1110年間的靈寶觀。1119年至1125年宣和年間的逍遙觀。1208年至1224年間的金仙觀等。
另外,宋代還建有雲錦觀、仙隱觀、歸隱庵、蒙穀庵和天樂道院等。
在這個時期,龍虎山正一道掌教的是張道陵的第二十四代至第三十五代後嗣。從第二十四代天師張正隨開始,每代天師都曾被詔麵聖,並被賜予“先生”稱號。
其中,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和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最得朝廷恩寵。
在1104年,宋徽宗召見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張繼先與宋徽宗相談甚歡,於是宋徽宗賜號張繼先為“虛靖先生”。
第二年的12月,張繼先回到了龍虎山。這次麵聖,張繼先的父親和兄長全都被賜予了爵位。而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先後被封為“正應先生”和“仁靜先生”。這些都表現出當時宋王朝對龍虎山道教的支持和重視。
正是因為宋王朝的支持,在宋代初期龍虎山便成為與江蘇茅山和江西閣皂山並立的三山符籙之一。
後來經過200年至元代,龍虎山的正一道便躍居成為了三山符籙之首。此時,龍虎山正一道達到了鼎盛時期。
在龍虎山正一道的鼎盛時期,掌教的是張道陵第三十六代至第四十一代後嗣。
從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起,每代天師均被元王朝封為天師或真人,讓他們主領江南道教。至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時,朝廷更封他為正一教主,讓他主領三山符籙。也正是因此,龍虎山道教成為了諸符籙派之首。
在這期間,龍虎山出現了大批著名道士。這些德高望重的道士一部分被輸送到了大都燕京,由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的弟子張留孫組成了一個規模較大的龍虎山道教支派玄教,用來主領江南廣大地區的道教事務。
例如,張留孫,又稱張宗師,是張宗演弟子,被元世祖忽必烈授
以江南諸路的道教都提點之職。剩下的道士則留在了龍虎山,管理山上的道教事務。其中也不乏傑出的道士。李宗老,達觀院道士,是著名玄教道士吳全節的老師。在1264年至1294年間被授江東道教都提點,主持本山上清宮。吳元初,龍虎山高士,就學於道教學者雷思齊,所著詩文集為《元元贅稿》,元代著名學者、詩人虞集為之作敘說:
元初服黃冠以自隱,無所營於時,故無所爭於人,交遊天下名士,詩文往來,皆一時之盛。其言溫而肆,清而容,雜而不厭,幾於道者之乎?
張彥輔,龍虎山道士,精繪事,元代著名學者、詩人虞集曾為其所作《江南秋思圖》賦詩。另外,在此時期,元王朝還對龍虎山道教宮觀進行了修正。它除了對龍虎山原有宮觀進行了修葺以外,又新建了大批的道教宮觀。
據元代散文家元明善和清代正一道道士婁近垣所寫的兩本《龍虎山誌》中的不完全統計,新建的宮、觀、庵和院多達37座。這些道教宮觀大部分都是由元世祖忽必烈建於1264年至1294年間,有文惠觀、乾元觀、會真道院、望仙道院、八卦庵、止止庵、太極庵、西華道院、東山道院、雲山道院和瑤峰道院等。
在宋元兩代,龍虎山道教發展極為迅速,其中大部分道觀都是在這兩個時期建立起來的。但是這些建築後來因為遭到了天災兵火,大多被毀,後存留下來的僅有天師府一座,上清宮、正一觀等宮觀都是
後來重修的。
但是,從那些被毀的道教宮觀遺址上,可以看出當時道教文化的繁榮和昌盛。
龍虎山之所以成為“道教第一仙境”,也是有其必然性的。龍虎山在風水學上,堪稱是獨一無二的經典。風水最看重的就是理想環境的選擇,而風水的理想環境主要由山和水構成,其中尤以水為生氣之源。
石為山之骨,水為山之血脈,兩者本身就是有機融合的,更何況龍虎山的山水暗合了道教太極陰陽教理,所以龍虎山成為道教祖庭是具有一定必然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