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青城山 3.
道觀相繼崛起的晉代青城山
在晉代,青城山中道教漸盛,極盛時有道觀70餘處,但大部分都被毀廢了。存留下來的其中之一就是上清宮。
上清宮位於青城山的第一峰的半山坡上,始建於晉代,後來又經過了唐玄宗修繕和五代期間王衍再建,但是明末又毀於火災。存留下來的殿宇是後來建於清代。在上清宮山門外西側石壁上,刻有“天下第五名山”和“青城第一峰”的石刻。
上清宮的主要建築有山門、正殿、配殿和玉皇樓等。上清宮的宮門是石砌券洞,上有門樓。
老君殿內供奉的是太上老君,太上老君的兩旁分別是供純陽祖師和三豐祖師。殿後是三清大殿,大殿中供奉的是三清神像,在殿的兩旁則供奉著三清的弟子,即“十二金仙”。
大殿右側的道德經堂前有鴛鴦井,又稱為“八卦鴛鴦井”。相傳是在五代中的前蜀國所鑿。兩井一方一圓,象征男女,其泉源相通,但卻一清一濁,一淺一深。
道德經堂有楠木板壁,上刻《道德經》八十一章全文。
大殿左側有長廊通向“文武殿”,內祀文聖孔子和武聖關羽。神座下有九龍浮雕,甚為精美。天花板畫有墨龍和二十四孝圖及三國故事。在老君殿和文武殿之間廊下是“麻姑池”,相傳麻姑池是麻姑的煉丹處,形如半月,深廣數尺,水色碧綠,一年四季,不竭不溢。
與上清宮同是在晉代所建的還有祖師殿。
祖師殿是一小巧玲瓏的四合院。初建於晉,明末毀敗,後來清代乾隆五十七年萬本圓重建祖堂,存留下來的殿宇建於清同治四年。祖師殿原名洞天觀和清都觀,因供奉真武大帝和三豐祖師,故名為真武宮,又叫祖師殿。
另外,有名的建福宮也是在晉代修建起來的。
建福宮坐落於青城山丈人峰下,前山山門的左側。傳說這裏為五嶽丈人寧封子修道處。宮觀原名丈人觀,後來在南宋時朝廷賜名“會慶建福宮”,簡稱“建福宮”。
建福宮曆史悠久,存留下來的建築僅剩下兩院三殿,而前麵的兩殿是近年來青城山道教協會籌集資金新建的重簷樓殿。第一殿供奉道教護法尊神王靈官及財神,內側供奉慈航真人。第二殿名為“丈人殿”,供奉五嶽丈人寧封真君及廣成先生杜光庭,也稱“杜天師”。
建福宮後院頗清靜,有200棵上百歲的仙人鬆,枝繁葉茂。後殿內塑有3尊彩像,中間是太上老君,道教尊為教主。左麵是東華帝君,即華陽真人王玄甫,是全真道北五祖的第一祖。右麵是道教全真派的創立者王重陽。殿堂板壁刻有張三豐祖師的詩。
建福宮後院大殿簷柱上,懸有長達394字的青城山著名長聯,此聯被讚為“青城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