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青城山 4.
張道陵修真布道的天師洞
在晉代,不僅有很多道觀被建立起來,很多教派也相繼形成。
天師道經過張道陵及其子孫曆代天師的創建和發展,逐漸擴及全國。從晉代開始,天師道在青城山便興盛了起來。在天師道興盛的同時,上清道也逐漸形成。
上清道起源於東晉,是由楊羲手書的《上清經》傳播後形成的道派。此派以存思為主,不主張金丹術,宣稱修行得道,可升入“上清天”,比天師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所以自稱“上清家”。
至南北朝期間,天師道逐漸形成了兩個道派。南北朝北魏嵩山道士寇謙之創立了“北天師道”,南朝廬山道士陸修靜“祖述三張,弘衍二葛”,融符篆、丹鼎兩派,創南天師道。從此天師道漸漸分成了南天師道和北天師道,青城山所傳為“南天師道”。
青城山的南天師道名人輩出,後來的唐代著名道士薛昌和宋代著名道士勾台符均屬南天師道。
至隋朝,距離建福宮約2千米的天師洞建立了起來。
天師洞建在白雲溪和海棠溪之間的山坪上,相傳東漢末年,天師道創始人張道陵曾在這裏修煉布道,俗稱“天師洞”。原觀早毀,後來在清代重建。有殿三重,名三清殿、三皇殿和黃帝祠。
三清殿是主殿,是一座重簷歇山頂樓閣式建築。殿前鋪設通廊石階9級,前簷排列大石圓柱6根,殿堂橫列5間,正中高懸後來清朝康熙皇帝的禦書匾額:“丹台碧洞”。殿前高懸幾副對聯,其中一副寫道: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三清殿中供奉的是道教至高無上的3位尊神,即居於玉清仙境的元始天尊、居於上清仙境的靈寶天尊、居於太清仙境的道德天尊。天師洞另一座主要殿堂乃三皇殿,殿內供奉伏羲、神農、黃帝石刻造像各一尊,高約1米,是唐代雕造,皆為坐像。
道教以黃帝、老子為祖師,相傳黃帝曾在青城山跟隨仙人寧封子學道,寧封子還協助他打敗了蚩尤。
後來黃帝功德圓滿,乘龍升天成仙,寧封子被封為青城山的主治神仙。黃帝在此山自然也有突出的地位。故而在青城山不僅三皇殿供奉黃帝,並且還單獨為他修了一座黃帝祠。
黃帝祠左側有一洞,相傳乃張道陵修煉之處,此即人們所說的天師洞。洞窟的最上層有一石龕,其中供奉著張天師石像。
這個張天師石像麵有三目,神態威嚴。左手掌直伸向外,掌中握有天師鎮山之寶“陽平治都功印”,洞外還有張道陵第三十代後嗣、宋代虛靖天師張繼先的塑像。
天師洞三麵環山,一麵臨澗,古樹參天,十分幽靜。在天師洞門前有一棵古銀杏樹,高50餘米,據說此樹乃張天師親手所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