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青城山 5.
串聯曆史的青城山道教文化
至唐代,青城山上的上清道與天師道結合了。在唐朝末年,著名道士杜光庭來青城山,促使天師道傳統遂與上清道結合了。杜光庭在天台山時是陶弘景的第七傳弟子,他對各派道法都有深刻研究,到青城山後,圓融各派,成為一代宗師。
在唐代,地祗宗的北帝派也由鄧紫陽於江西創建起來。在之前的北宋時期,虛靖天師張繼先來青城山修習此派並開創地祇宗。唐宋時期,高道薛昌在青城山煉丹,他所用的浴丹井一直被保存了下來。
至宋代,道教十分繁盛,青城山很多教派都是在這一時期建立起來的。其中,清微派約形成於北宋,流行於元代。《清微師派表》把元君即東晉著名女冠魏華存與張陵、莊旭、許遜同視為清微派祖師。
實際上,此派之興當得力於南宋時青城山道士李少微、朱洞元、南畢道、黃舜申等人。此派以行雷法為能事,將宋代盛行的內丹術與符咒術相結合。即所謂內煉正氣,合天神之靈。
宋元以後,內丹崛起,崔希範、譚峭、陳摶、張伯端等皆在青城山煉道,還有李鈺得黃房公金丹之道,陳致虛得趙緣督傳北宋丹法。張隨居在青城山著有《參同契注》3卷;黃甫坦精醫道養生,為宋顯仁太後成功治愈眼疾;丈人觀道士唐道豐為成都知府辛諫議治愈風疾等。
黃舜申為此派集大成者,得到宋理宗召見,後來元代又封他為雷淵廣福普化真人。
清微派的雷部諸神多為三目。顯然來自蜀地原始鬼道的信仰。其中青城趙公山的趙公明地位甚高,主持3個帥班。該派主張內煉精神氣為本,符咒術為用,接近於神宵派,但所用符不同。
在北宋形成的道教派別還有丹鼎派南宗,此派也稱為紫陽派。在北宋,天台山道士張伯端來到青城山,得到青城山老仙的傳授,著《悟真篇》,創立了此派,因張伯端號紫陽,所以又名“紫陽派”。
丹鼎派南宗在修煉方法上,主張先“命”、“後性”,與北宗不同。後來在元代,該派並入了全真道。
在南宋年間,虛靖天師張繼先來到青城山,再興正一派於常道觀。同時,在道教中後來與天師道齊名的全真道逐步建立了起來。
全真道,也稱全真派或稱律宗,與正一道同為元代以後道教兩大派。在1167年的,王重陽於山東寧海全真庵聚徒講道創立此派。主張儒、釋、道“三教圓融”、“知心見性”和“獨全其真”。
在教規上,全真道與正一道不同的是,全真道不娶妻室,不入葷腥,投師住庵為出家道士,養身習靜,脫欲界,積功德。全真道分為七派,青城山所傳為邱處機所創的龍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