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學生突發疾病的處理(2)(1 / 2)

即使學校已經采取了種種預防措施,學生在校期間內突發疾病還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做好學生突發疾病的處置工作,十分重要,應當引起學校和老師的高度重視。

3.1學校和老師應積極地采取應急措施

3.1.1任課老師如何應對。任課老師在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同時,應密切關注學生的各種生理反應,尤其對於有特異體質的學生或處於非常時期的學生應給予適當的照顧,一旦發現狀況,應盡快通知衛生保健教師。在上體育課時和課外活動中,老師應首先教育學生要有自我保護意識和學生之間的互助友愛意識。同時將正確的運動方法示範給學生看,教育學生如果發現其他學生情況有異常,應盡快報告老師或直接報告給醫務室;體育活動課老師發現學生有異常情況,除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外,應立即與衛生保健教師取得聯係。

3.1.2保健教師如何應對。保健教師如果接到疾病或事故報告,應立即趕往事發現場,采用簡易方法及時處置,如果不能處置或分辨不清病情的情況下應立即送附近醫院搶救,並隨時和學生班主任和校領導取得聯係。

3.1.3班主任如何應對。班主任老師在接到病情情況報告後,首先要安撫學生,配合醫務人員救治學生;再趕緊與學生父母及其他監護人取得聯係。這時要千萬注意,班主任不要硬等學生的父母及其他監護人趕到再處理學生的病情,那樣會延誤治療時機後果不堪設想。

3.1.4校領導如何應對。校領導也不能掉以輕心,應積極做好整個事件的協調指揮工作,如果遇到事故涉及麵比較廣、病情比較嚴重的,應做好安撫和有關搶救工作,並將情況報告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獲得上級的支持。

3.2家長應積極配合學校做好救護工作

家長在接到孩子發生突發疾病的通知後,要在第一時間趕到事發地點。如果遇有知病不報或知道如何采取應救措施的,應及時告知學校,然後盡快趕至學校或醫院。尤其需提醒的是,家長要積極配合學校做好搶救和治療工作。

二、學生在校期間常見疾病如何預防

學生在校期間由特殊體質而導致的疾病,由於個體差異、疾病情況不同而很難有統一的預防處理方法,一般根據家長提供的信息,按照學生的個體情況分別采取措施,做好有關預案,針對個別情況及時處理。而一些常見傳染性疾病,輕者危害患病學生本人的健康,重者危及其他學生,再說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因此學校應該盡可能做好有關預防和處理。下麵簡單介紹一些常見疾病的預防和處理。

1.腸道傳染病

腸道傳染性疾病指各種病原體經口腔進入人體而後使人發病,並且能由糞便排出病原體的各種腸道疾病。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症)、痢疾、副傷寒、霍亂、副霍亂等。

腸道傳染性疾病的傳播途徑非常多,病原體可以通過水、食物以及手、蒼蠅、蟑螂等媒體進入人體。另外,病人和身上帶菌的人可以長期排出病原體。人群隻要有一個患病,很快就會傳染給其他人。有一所學校因一名學生患肝炎,當時沒有發現,很快造成班級中其他同學同時爆發流行。有些腸道傳染病也能夠通過其他途徑傳播,如乙型肝炎它能夠經未消毒的針頭或病人的血液傳播,脊髓灰質炎可以通過空氣中的飛沫傳播。

預防和處理腸道性傳染病,主要通過治理傳染源達到目的。學校應立即采取措施,隔離患病學生,通知家長將其帶回治療,及時在患病學生所在區域進行大麵積消毒,與病人接觸過的學生也要進行體檢或預防性服藥。平時在日常工作中,學校要搞好環境衛生、飲食衛生,保護水源,搞好廁所衛生,嚴格糞便和汙水處理,消滅老鼠、蒼蠅、蜘蛛和蚊子等有害動物。教育學生養成飯前便後勤洗手、不喝生水、瓜果要衝洗幹淨後吃,不吃變質的飯菜等衛生習慣,配合防疫部門做好預防接種工作。

2.呼吸道傳染病

呼吸道傳染疾病主要是通過空氣、飛沫、灰塵吸入人體後導致的病症。病人咳嗽、吐痰時可將病原體排出體外進入到空氣和灰塵中,再傳給他人。常見的呼吸道傳染性疾病有麻疹、水痘、百日咳等。其中流行性感冒發病率特別高,流腦的死亡率也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