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藝術——民間年畫 9.(1 / 2)

傳統藝術——民間年畫 9.

一年鼓一張的武強年畫

武強位於河北東南部,衡水的東北部。它古屬冀州居九州之中,是中華文明開創的首善之區。武強這種明顯的地域優勢,為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多種條件。

元代人劉固曾經在《遂州道中》一書中記述了曆史上這個地域發生過的重大事件:

村落有古風,人間無時裝。

遼宋舊分野,燕趙古戰場。

蚩尤亂涿野,共工謫幽邦。

郭瑰致樂毅,荊軻攜舞陽。

……

武強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戰國時期,為燕國和趙國的邊界,被稱為“燕南趙北之地”。在武強北部邊沿地帶的召什村古代有趙國的“界石”,據說召什村就是由“趙石”這一諧音演變而來的。

另外,冀中還是我國正統思想儒家學說的第二發祥地,倡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就出生在跟武強同屬衡水管轄的景縣。

除此之外,武強的鄰縣獻縣的名字也是從漢代河間獻王劉德的稱謂中來的。獻王劉德崇尚儒學,因此其所治下的獻縣在當時也成了我國儒學的一個中心。

所有這些說明,武強年畫的形成和誕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大背景下相互影響、交流的產物,有著得天獨厚的人文背景。

武強年畫最初始於宋末元初,在明代初期已初具規模了。至清代康熙至嘉慶年間達到了鼎盛,形成了以縣城南關為中心的年畫生產集散地。

在那時,武強年畫的生產以縣城南關為中心,輻射周圍68個村莊,可謂村村點染,戶戶丹青,很多農民以年畫為副業,多數農忙務農,農閑印畫。

在當時,中秋節過後各地畫商雲集武強,武強縣城南關車水馬龍,人山人海,各客店都人滿為患,熱鬧非凡,使這裏形成全國最大的年畫集散中心。

最早出現的著名畫店有天玉和、萬興恒、寧泰、泰興“四大家”,這之後又相繼出現了祥順、德隆、東大興、義盛昌、新義成、吉慶齋、同興、大福興等“八大家”。其他的各村小作坊難以數計。

這些大的畫店都是長年生產,皆為前店後坊的經營模式,臨街開門售貨,後院為雕版、印刷作坊。出樣子有專門畫師,有些畫師專門受聘於某作坊,有的在家專門從事畫稿等作坊上門求畫樣子。

在曆史上,所湧現出來的武強年畫的著名畫師有段老朋、閻老墨、韓春堂、趙大亨等。有的畫店長期雇工五六十人,幾十台刷畫案子。其中,最大的“寧泰”長年雇俑工人300多人,在武強的南關有畫案100多台,在本村舊城村有50多名,還在西安、內蒙古等地設有對外加工點。

清代後期,最為興盛的是雙興順、正興和、乾興、福興德、德義祥、德祥,還有從前“老八家”中的同興、新義成加在一起,被稱為“新八家”。

它們仍以南關為中心,設有“畫業公議會”,“新義成”掌櫃王訪臣和“吉慶齋”掌櫃李強齋先後為會長。協調畫業事宜,統一熬製顏色,規定市場價格、保證生產質量、市場穩定,使武強畫業生產一度趨於規範化生產、經營。

在當時,我國有“南桃北柳論畫莊,農家年畫數武強……”之說,產生於燕趙大地的武強年畫,出自北方農民藝人之手,帶有燕趙人民粗獷豪放的風格特征,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經曆代藝人的發展創作,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從題材上來說,武強年畫從天至地、從古至今、從幻想至現實無所不有,非常的豐富多彩。有神像、戲出、節俗年畫、農事耕作、風趣幽默、娛樂百戲、曆史典故、新聞時事、組字畫謎、智力遊戲、山水、人物、動物花卉、春宮圖等。

可以說是品類繁多,洋洋大觀,美不勝收,是我國農耕社會民間藝術的百科全書。不過在武強眾多的年畫題材中,卻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在其眾多的神像年畫中,卻從來沒有火神爺的年畫,這是為什麼呢?說起來,還有一個故事呢!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後,為了安邦定國,保證朱明王朝的江山穩定,就把他的24個兒子和孫子分封為王,派遣到全國各地分而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