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詩歌教學藝術

教學在線

作者:郭雷鐸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尤其在唐代,詩歌的發展更是達到了頂峰,不僅在內容上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藝術手法也達到了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度,這成為國人的驕傲,也成為教師尤其是高中語文教師教學的一個重點和難點。詩歌教學,既要講求科學性,又要有藝術性。詩歌教學,應從詩歌的特點出發,突出情感性和形象性。以下我從四個方麵對詩歌教學藝術進行初步的探討。

一、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詩必因情而發。優秀的詩作都是在詩人被現實生活激發起強烈的感情時寫就的。因此,詩詞教學首先要積極創設情境,渲染氣氛,以情動情。教師可以用語言引導,也可以適當運用現代化教學輔助手段,在教學中合理引入音樂或圖畫,用音樂來渲染情境,用圖像來再現情境,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鳴,促成師生之間積極的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教學氣氛。

例如《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樂府詩,作者借鑒了南朝樂府民歌的內容和形式,采用優美的抒情旋律,細致地描繪了江南水鄉月夜清幽靜謐的自然景色,發出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講解這一課時,教師應先極力渲染圖中美景,用多媒體播放一段《春江花月夜》背景音樂,在優美的旋律中展示圖片:月夜下的江水、花朵的海洋、遊子、殘月、海霧、江樹……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引導學生進入一種靜謐、朦朧、純淨、澄澈的境界。學生感受到詩中的景美、情美、理美,自然就容易與詩人產生共鳴,從而更好地理解詩歌。

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尤為重要,它支配著學生的情感。教師在備課時,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創設好情境,讓學生在詩歌作品的思想情感和教師的課堂情感的雙重作用下,受到感染,產生共鳴。另外,教師對自身的語言表達應有高要求,講究語言描述的藝術性,即描述的生動性、形象性和豐富性,以此點燃學生的情感之火。

二、反複吟誦,滋養詩情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充分說明了誦讀古詩詞的重要性。誦讀古詩詞,對於學生深刻理解作品,進入古詩詞所表現的境界,陶冶情操,培養審美能力,提高文化素養,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登高》時,教師播放音樂《二泉映月》,並在音樂中滿懷深情地朗誦《登高》全詩。通過教師聲情並茂的範讀,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詩歌的聲韻美。之後,學生反複吟誦詩歌,聯係詩人當時臥病夔州,吐蕃不斷入侵,政局動蕩不安的境況進行聯想,那麼詩人抱病獨登高台、為世事多難和自身艱難而悲哀的情感學生自是容易體會。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使他們掌握朗讀的技巧:懂得重音、停頓、速度、語調的要領;掌握有關詩歌音樂美的一般知識,了解旋律、用韻、節奏等常識,並在反複吟誦中收到“目視其文,口發其聲,心通其情,耳醉其音”的藝術效果。